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大众社会理论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大众社会理论

2016-10-17 | 网络

《新闻学导论》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参考书目之一,它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本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拥有一本复习笔记是很必要的,下面是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受众: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

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大众: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特点:

  1.规模的巨大性人数上超过其他社会群体

  2.分散性和异质性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面识

  4.流动性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不能作为一个主体而自主行动,大众行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6.同质性统一的行为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群体(group):通常保持着面识关系,拥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并且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群集(crowd):集合状态下的人群。规模虽大于小群体,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间之内;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绪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够从事一定的集合行为。群集一般是由临时参加或卷入事件、活动的人们组成的,不具备成为稳定的社会构成体的条件。

  公众(public):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理性的。卢梭曾把公众称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公众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认为大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说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大众的崛起将会对少数社会精英形成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产业化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越来越变得具有功能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却大大压抑和剥夺了一般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责任能力,降低了一般大众的本质合理性,扩大了大众与精英人物之间的社会差距。一般大众陷于异化感、不安感和绝望感,容易引起情绪上的躁动。民主化赋予了一般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与权利,而大众传播又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如果大众情绪受到别有用心的精英集团的利用,就会引发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大众行动。这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目的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现代社会,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兴起,旧中产阶级衰落。白领阶层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的作业或服务,失落感和无力感,对政治不感兴趣,业余生活中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本质上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精英的操纵,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主要问题:精英史观。把权力精英看作是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意义:独特视角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触及到了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

  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2.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5.传统的中产阶层的衰退和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

  6.社会组织中的官僚化的发展。

  三、大众社会传播与传播学研究

  基于大众社会论立场的受众观:

  受众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的核心观点。

  更多地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的性质上找原因。

  日本,清水几太郎的观点:

  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大多数重要的实物不可能保持实际接触,只能依靠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拷贝。现代人处在拷贝的洪水的包围之中,无法躲避其影响。

  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拷贝过程中存在两条抽象的原理:

  1、利润原理。拷贝收集、制作和提供是作为营利活动来进行的。传媒为了迎合受众,提供大量刺激人的原始需求的拷贝。

  2、政治或宣传原理。宣传:使用语言或其他象征手段,将众多的人们引向某种态度或行动的活动。宣传主要通过拷贝的选择和加工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具有一种麻醉效果。一般受众作为消费者被动地接受单向的拷贝洪流的冲击。

  评价: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但把受众看作是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有失于偏激。受众不仅不是被动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勤奋是成功的可靠保证,在考研这条路上不到最后时刻,永远不要放弃;不到最后胜利,永远不要掉以轻心。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冲刺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乐学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推荐阅读》》》

  传播学教程查缺补漏复习笔记大全

  2017新传新闻学导论考研出题点汇总笔记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大众社会理论】相关文章: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大众传播的定义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组织传播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媒介技术于社会发展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传播制度规范理论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媒介技术于社会发展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