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考研冲刺: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汇编(三)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考研冲刺: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汇编(三)

2014-11-07 | 网络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坚白)

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的。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

【《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着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范围,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无名,实谓也。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着,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达到教化天下,稳定和巩固社会制度的目的。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

《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定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贡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分离,却否定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它所主张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

【考研冲刺: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汇编(三)】相关文章:

地理常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三)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公车实名制”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民法(二)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公务员法(一)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民法(一)

地理常识——我国城市、建筑与工程类旅游资源(一)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行政与行政法诉讼(三)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宪法(一)

申论备考:巧用名言警句 打造精品文章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宪法(三)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