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中国哲学史重要代表人物:孟子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中国哲学史重要代表人物:孟子

2014-11-08 | 网络

先知先觉

儒家用语,指认识与觉悟先于众人的人。孔子已有类似论述。《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斯民为下矣。这种观点在孟子那里得到发挥。《孟子万章上》引伊尹言: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南宋朱熹注: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当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

四端

孟子用语。指仁、义、礼、智四德的端绪、萌芽。《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是人皆有之的四种天赋的道德属性。这四种道德属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只要充分发挥四端之心,即可成就四德之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并由此论证人性本善,为后儒的性善论和道德先验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之谓性

战国时期告子所提出的一种人性界说。见于《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认为生而具有食色自然本能就是人的本性。以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从而得出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孟子告子上》)的结论。是一种典型的自然人性论的观点。这种人性论因与孟子的性善论相龃龉而遭到孟子的批驳。在他与告子的论辩中,通过层层推理,由生之谓性推出牛之性犹人之性,由此证明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必然导致把兽性等同于人性的结果。然而实际上,生之谓性的人性论并没有被完全驳倒,在后世影响很大。荀子、韩非子、王安石、颜元、戴震、康有为等都从不同方面肯定了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这一人性界说。

天爵

战国时孟子用语。爵,本指官位,这里指相对于人爵而言,天赋予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孟子告子上》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天爵者,德义可尊,自然之贵也。意谓天爵这种善良的道德品质是天然生成的,人爵这种爵禄官位是授予的,前者较后者更尊贵。

思孟五行

《史记》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后世把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称为思孟学派。《荀子非十二子》批评子思和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辟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但今存《孟子》和《中庸》中并无五行的名目,历史上对荀子所谓五行到底何指有多种猜测。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的古佚书中,有一篇被定名为《五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也有一篇《五行》。至此,思孟五行之谜才得以解开。思孟五行说为仁、义、礼、智、圣。此五种德性,被上升成为道德律令;而原初的五行,是披着神学外衣的宇宙构成图式。思孟把五行释为五种德行,试图将道德理想转化为道德实践。

良知良能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其表现如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类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的善端。又认为仁义礼智皆根于心,故良知为心之本体,我之主宰,一切意识和德性皆根于此。良能指人天生具备的实现天赋道德观念的能力。

尽心知性

儒家倡导的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心、性、天三者是统一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性,即仁义礼智之端,充分发挥心之善端,便能认识人性,并能进而认识天。宋明以后理学家发挥了孟子的思想。南宋朱熹认为,性是心中所具之理,尽心知性即为尽心知理,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孟子集注》)。明王守仁则认为,性是心之体,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传习录》上)。

浩然之气

战国孟子用语。指通过内心修养逐渐积累道义精神而产生的一种正义气概。《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厚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南宋朱熹注: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孟子集注》)它盛大无垠,不可屈挠,可以发挥出气吞山河的伟力。并认为具有浩然之气的人,可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事皆合义、无所愧怍,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道德境界,也体现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美。后世视为高风亮节和天地正气。

求放心

战国孟子用语。指通过找回丧失的本心,恢复善性,培养善德。《孟子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认为,本心即良心,是人皆有之的天赋德性,是人之为善的根源;其所以为不善,并非本性有别,在于后天受物欲所蔽而丧失天赋良心所致。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就是求其放心,使天赋的本善良心不被陷溺,并扩而充之,达到至善的境界。亦即存心、养心,尤其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对宋明理学的存理灭欲和复其初的道德修养论有重大影响。

仁政

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曾提倡礼治和德治,认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提出仁政,认为王者行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仁政是王者的仁义之心推己及人的结果,强调以仁义道德为施政的根据。仁政的具体内容有:夫仁政,必自经界始,实行井田制,制民之恒产,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仁政学说的重要方面。《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强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较大影响。

反求诸己

战国孟子用语。指反躬自责,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认为践履道德好比射箭,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应该反躬自责,检查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是否端正。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敬,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只要自己的行为、动机端正,自会得到天下人的归顺和拥戴。与孔子的内自省、内自讼相一致,都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舍生取义

战国孟子用语。指以道义为人生最高价值。《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对于人生来说,义的价值比生命更为需要,且人皆有之。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即使是饥者、乞丐,宁愿饿死也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认为人若树立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就能不为苟得,不避患难,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上》),以至舍生而取义。这种大丈夫气概,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作用。

【中国哲学史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相关文章:

报名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何为应届毕业生

中国公务员原生态之 剩女篇

国家公务员考试:应届毕业生界定标准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自考学历可以报考吗?

国考和选党干部考试有何区别?

国家公务员应履行哪些义务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国企世袭制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刑法(五)

扣住热点脉门 赢在申论起点

申论范文:推进社区法治 绘就法治蓝图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