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中国教育史背诵笔记之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中国教育史背诵笔记之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2016-11-15 | 网络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考研中的一门考察内容,主要介绍了从上古到夏商时期到西周到先秦到汉初的的中国教育史,下面是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同学们整理的中国教育史重点内容背诵版。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第一任教育总长为蔡元培

(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7月颁布的民国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颁布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学校系统令》,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从纵向来看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堂(4年)、高等小学堂(3年)、中学堂(4年)、大学预科(3年)、大学本科(3-4年)和大学院,从横向来看除普通教育之外还有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和师范教育(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

其颁布的意义在于:①批判了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废除了读经讲经;②缩短了学习年限;③提倡男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④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

(3)颁布课程标准:①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③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①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独创,蔡也是近代第一个提出美育的人;②五育的关系:军国民教育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是智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德育,美感教育可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是德智体教育的三者结合,五者作用不同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第三,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评议会,最高行政执行机构是行政会议,各学科教务管理机构是教授会);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即学分制);

(3)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教育独立应包括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③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④教育行政独立;

3.平民教育思潮

提倡教育普及,反对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要求尊重个人价值,发展个性和教育,反对强迫训练的教育,总体上要求教育所有公民都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素质,养成合格公民的资格;1923年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平民学校、平民读书处、问字处,将运动推向高潮;其中可以分为两种倾向:①倾向革命者: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主张平民教育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与技术,更重要的是唤起民众的革命觉悟;②倾向改良者:希望通过平民教育逐步提高国民素质;

4.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共有五种倾向:①勤工俭学;②工学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③劳心和劳体相结合,促进身心和谐发展;④建立新村社会和共产社会,希望通过和平演变不流血的方式来改变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⑤强调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应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与工农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过程中发展对工农的感情,唤起工农的革命觉悟;

5.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要求而发展起来,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

6.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7.勤工俭学运动

  1915年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华工教育中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产生最初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该运动于1925年前后结束,是一次使青年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规模实践尝试;

  8.科学教育思潮。包括教育的科学化和科学的教育化两个方面;

  9.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为李璜、余家菊、曾琦等人,该思想流派是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的中坚力量,主张①在教育中强调国性、民族性的教育②重视情感教育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0.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最有影响力的新教学法有设计教学法(1919年由北高师附小首先试验,1922、1923年进入高潮,1924年后沉寂)和道尔顿制(1922年舒新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1925年赫克帕斯特访华后进入高潮)

  11.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1)教会学校的发展情况:进入20世纪以后,教会学校在数量上和办学层次上都有所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封闭体系,与中国政府制定的学制迥然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中国政府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一些教会学校后升格为大学,如苏州的博习书院(1901年改为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1916年改为岭南大学),还有杭州之江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等。天主教会办的大学,著名的有上海的震旦大学和北京的辅仁大学,当时中国高层次教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握;

  (2)收回教育权运动动始末。①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3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②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③率先拉开收回教育权运动序幕的是广州圣三一学校的学生(1924年),1924年6月,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都在年会上通过了收回教育权决议案④1925年与五卅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汇合在一起;

  12..1922年新学制(壬戌学制)

  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1)七项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实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学制体系: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从纵向看,小学六年,初小高小4-2分段;中学六年,初中高中3-3分段;大学4-6年;小学之下有幼稚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从横向看,与中学校平行的还有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

  (3)新学制的特点:①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②初等教育阶段4-2分段,更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③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将中学修业年限增加到6年,提高了中学的程度;初中高中3-3分段,增加了教育的灵活性;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增加了职业教育,兼顾升学和就业);④取消大学了预科;

  (4)新学制的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学制改革效法美国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虽然照抄了美国的学制,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集中了教育界的智慧和经验,考虑到了民族资本主义对教育的要求和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分段的问题,比较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教育的束缚,重视基本的民众的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学制比较简明;

【中国教育史背诵笔记之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关文章:

别因少数公务员误读了整个官员群体

常识判断——历史常识精讲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三十一期)

公务员考试常识部分知识点之“行政机构改革”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公益诉讼主体需要“突围”

网友心声:斤斤计较的人不适合当公务员

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试行)

【理论观察】一言不合就公示,教育这是怎么了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出租车管理体制亟需改革

经验谈:公务员考试成为我生活的新起点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