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全国1211位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4%的受访者会掏钱支持自己的偶像;在追星的花销上,59%的受访者表示年均花销为零,500元以下的占32%。(12月20日《中国青年报》 )
说到粉丝经济,其实就是通过营销来放大人们的情绪资本,使之主观映像里更关注和追捧名人, 进而去转化成消费,产生实际的盈利。而将其置于大学校园之中,人们潜意识里大多认为,大学生容易被感染和煽动,情绪资本可能会更容易被增值,所谓的追捧名人也会更加猛烈, 也就是说,大学生粉丝可能会多一份疯狂、甚至是盲目。
再加上大学生没有收入,疯狂与盲目的状态会促使一些学生过度消费,金钱的透支就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实质的现实伤害。于是,人们思维里就容易判断,这些情况的存在或许会使大学校园粉丝经济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留下一些现实隐忧。这样看来,人们对大学校园粉丝经济负面的理解会更多一些,甚至认为其对大学生来说是洪水猛兽,会茶毒他们。
可现实的数据是,59%的受访者表示年均花销为零,500元以下的占32%,可计算出500以上的只占9%。这样的消费比例好像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不同寻常,反而是相对正常合理的。这意味着粉丝经济在校园里并不具备普遍性,是蜻蜓点水式的存在,只是大学生情绪输出的一种渠道而已。这样即使个体多么的疯狂和盲目,也不足以撼动其相应群体的稳定,所谓的现实隐忧也淡化了大半。
而且从大学里粉丝大多真实心态来考量,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名人的追捧更多的是为了找寻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与慰藉。这里的精神支撑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独特的能力,说白了就是那些能引发内心认同的特质。而慰藉自己则更多的是爱好,甚至是梦想。
在这些支撑和慰藉下,给予大学粉丝们的东西则是一种实际的激励,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自身短板的遗憾,从而满足内心需求的期待,得到相应的获得感,甚至是在名人提供的力量下推动自身的进步。大学校园粉丝经济的正面力量已经显现,其积极效果也不容忽视。
当然,并不是说大学校园粉丝经济没有消极影响,确实有,但其确实在可控的范围内。因为消极影响没有普遍存在,再加上其在实际中的蔓延也会有多重的现实障碍。比如,大学生更看重的是名人的精神引领,而不是物质诱导,其也对粉丝消费拥有比较高的理智认识,还有家长和学校也有相应的把控和疏解,这些都在为粉丝经济的合理发展保驾护航。至于为了追星疯狂消费带来借贷乱象的少数情况,其实是一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陷入畸形状态,而不是粉丝经济这一表象的原因。
所以说,我们要去确定一点,大学校园粉丝经济对学生来说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把控得当,在青春时刻,即使疯狂一把也无妨,也算是对梦的安慰。然后,也不能放松警惕,关注其可能存在的隐患,避免其变异,成为侵蚀我们大学生的洪水猛兽。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价值观的引导,要保证名人向大学粉丝传递的所谓特质,以及其背后的理念和精神都是正面的存在。具体而言,除了要对社会大环境的浮躁风进行一定规范外,也要对名人提出相应要求,用正确的态度、高尚的精神去引导自己的粉丝,放大自身推动进步的作用。
稿源:荆楚网
作者:王彬
【时政热点:大学校园“粉丝经济”不是洪水猛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