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遴选范文赏析范文一:德法共治 推进依法治国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遴选范文赏析范文一:德法共治 推进依法治国

2018-09-12 | 网络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治与法治是两大社会控制手段,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部世界,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只有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使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古往今来,法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法律又不是万能的,仅靠法治这一手是不够的。纵观历史,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各自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全球看,凡是社会治理比较有效的国家,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同时注重用道德调节人们的行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国家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依法治国是外化于行,以德治国是内化于心。

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德治的国家,以德教化使百姓安居乐业,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法的正义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不体现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义之法,也许可以称为法制,却永远无法纳入法治的范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来执行。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和底线。道德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调整的多为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信念,往往没有明确和系统的表达方式,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法治则以其明确性、制度性和权威性弥补了道德手段的不足: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来推进道德建设。如果没有法律作底线,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再完善的道德最终也不过是说教而已。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刑威,是以及邪。德治与法治互补互济、相互促进。没有道德的引导,法治岌岌可危;没有对某种道德理念的诉求,法律只会沦为专制的奴仆。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更好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推进依法治国。


【遴选范文赏析范文一:德法共治 推进依法治国】相关文章:

什么是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的范围是什么?

2017省考行测技巧:比较构造法解数量关系题

申论范文:凝聚工人力量 铸造中国梦想

2017省考行测技巧:理性取舍数量关系

申论技巧:抓住三个“一定”提高申论写作能力

2017江西公务员职位报名人数分析

抓住“七寸” 写出申论好文章

申论范文:满足工人需求 助推制造业升级

申论范文:助残与自强

申论名言警句储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门内容

推荐栏目阅读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