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手册(8)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手册(8)

2014-07-10 | 网络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本章导学

概述:

本章主要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段历史。

一、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及其意义

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新思想的传播,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五四前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而面目焕然一新。一年后,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革命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实践上迅速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动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发展。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制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正式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并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在困难中欢迎俄国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他的帮助。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大会确定的新三民主义,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的建立,工农运动迅速恢复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和巩固。随着革命的深入和革命力量的壮大,国民党中的新老右派公开搞分裂活动,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蒋介石集团通过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开始篡夺党政军权。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由于人民大众的支持,使国民革命达到最高潮。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革命阵营内部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相继叛变,国共合作破裂;又由于中国共产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尤其是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致使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本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内容及评价;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以及历史意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历史特点以及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以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命题重点:

1.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从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到1928年奉系军阀垮台,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3.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5.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6.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和中国外交的失败。

7.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前,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6月3日后到6月下旬,工人阶级为主力,中心在上海。

8.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签巴黎和约。

9.中国最早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学说的文章:1919年5月和11月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10.中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五四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11.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1920年3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

12.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划清与第二国际的界限;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

13.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

14.1920年11月,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

15.早期共产党组织所办的工人通俗刊物:上海《劳动界》;北京《劳动者》;广州《劳动音》。

16.中国共产党一大:1923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17.中国共产党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8.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总工会的前身)。

19.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包括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20.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1.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2.1924年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3.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产党人澎湃、阮啸仙、毛泽东等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广州举办。

24.港大罢工:1925年6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达16个月之久。

25.共四大:1925年1月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26.伐的对象:直系军阀吴佩孚、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和奉系军阀张作霖。

27.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8.精卫1927年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时间是1912到1928年。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

1912至1916年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在1916年袁称帝败亡之后,连这种形式上的统一也维持不住了,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等轮流坐庄。

军阀割据与混战的原因: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二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这些割据称雄的各派系军阀之间,或者为了争夺中央政权,或者为了保持与扩大自己的地盘,进行连年不断的纷争,引发多次的战乱;三是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得不到发展,民主政治更是无从谈起。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第一,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第二,辛亥革命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第三,辛亥革命失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6年,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同年底,《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并担任主要撰稿人。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在学术上兼容并蓄,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延揽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这样,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并要以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和军阀独裁,最终建立一个像法国那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还提倡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揭露三纲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礼教。科学主要是提倡西方16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并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观点和一切社会问题,反对愚昧和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和无神论等。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他们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力图通过文学革命,把宣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改造成为适合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学。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对文学内容和形式进行8个方面的改革;陈独秀发表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他们对封建旧文学进行了猛烈抨击。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体小说《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树立了中国新文学的典范。

(三)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1999文.20】【1996理.24】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所使用的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其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因此运动的局限性是明显的,也存在着一些弱点。

第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并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第三、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但应该指出的是,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这是因为: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新文化运动左翼人士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推动着他们去探索挽救危亡的新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合宜的土壤。

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等)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另一部分人(如胡适等)则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了。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很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马克思及其学说,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呢?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讴歌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98理.4】【1996文.6】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第二、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第三,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第四,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美、法、意、日等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对中国代表团的合理要求不予理睬,反而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立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两天内逮捕千余名学生。六三大逮捕后,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从学生转为工人。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五四运动越出知识分子这一狭小的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迫于全国各界的压力,北洋军阀政府于6月10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以实现。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五四运动后,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成为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人物。

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人: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1919年11月、12月,杨匏安发表《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比较确切的阐述。

三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以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为代表。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是由以上三种人组成的。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主要表现为: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在此前后,恩格斯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也翻译出版。二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纷纷涌现。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此外,还有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等。三是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其中,影响较大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等,这些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五四运动后,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同时,一方面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工人阶级急切需要找到实现本阶级意志的精神武器;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运动中找到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诞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交换了建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李大钊、陈独秀等,介绍苏俄和俄共情况,并认为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这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成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临时书记,成员有李汉俊、李达等。这是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作为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它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书记。北京党组织对北方党团组织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1920年秋至1921年春,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在武汉,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外,在日本、法国也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注重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三次论战。第一次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通过这些争鸣和论辩,马克思主义的阵地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进一步壮大。

第二、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后,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他们纷纷出版工人通俗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和《工人周刊》,广东的《劳动者》、《劳动与妇女》,济南的《济南劳动月刊》等。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还创建了工会和劳动学校。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出版《机器工人》。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上海的印刷工会、纺织工会和小沙渡劳工半日学校,北京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工会)、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校等。1921年1月,由李启汉、俞秀松负责的职工运动委员会成立。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第三、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的和阶级斗争的现状。与此同时,在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在上海发起组的推动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了建党问题的讨论。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中国创建统一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条件进一步具备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由于受到法国租界巡捕的干扰,最后一次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早期组织的代表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旅日)。陈独秀、李大钊因分别在广州、北京有事,未出席会议。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共产国际等;规定了党员条件和党的纪律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工人。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2009.25】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一方面,她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她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第一、她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

第二、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98理.17】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等9个决议案。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二大宣言通过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大会指出,为了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二大宣言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大会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的任务;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从来没有采取过的新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民族革命,长期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解决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历史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才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二大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个纲领很快传播开来,并广为人们所接受。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组织下,工农群众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工人运动方面: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在各地党组织和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宣传、组织和领导下,中国工人运动掀起第一个高潮。这次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91文.3】,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持续13个月,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87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在苏兆征、林伟民等领导下,罢工坚持了56天,迫使港英当局答应增加工资。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安源路矿1.7万工人举行大罢工。由于采取了恰当的斗争策略以及工人们的英勇斗争和社会各界的声援,罢工取得胜利。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为成立总工会举行了总同盟罢工。2月7日,北京政府调动军警镇压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牺牲。

二七惨案后,各地的工会组织除广东、湖南外都遭封闭,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

通过领导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密切了同工人阶级的联系,在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人物,如苏兆征、史文彬、项英、邓培、王荷波等先后加入共产党,后来成为重要的领导骨干。

农民运动方面: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1922年6月,彭湃在家乡广东省海丰县从事农民运动。1923年1月,海丰县总农会正式成立,彭湃任会长,会员达10万人。农会组织农民开始减租运动,同土豪劣绅进行斗争。1923年3月,毛泽东在主持湘区区委工作时,注重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这种新式的农会和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不曾有过的。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中国的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虽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所以在二七惨案之后,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更为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根据中共二大的决议,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按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集中讨论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力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在国民党方面,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受到极大打击,陷入困境。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样,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1999文。理.22.25】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改组后的国民党,从原来的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改变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二)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随后,将黄埔军校校军和驻广东的粤军、湘军、滇军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6个军,共8.5万人。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涨;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

1925年至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三)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没有中国共产党,不会有这场大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政治口号。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这就为国民革命的发展、广东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第三、共产党人不仅帮助和推动了国民革命军的建立,而且在军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积极提高国民革命军的素质,增强它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产党员在战斗中更是身先士卒,起着先锋作用和表率作用。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共产党员叶挺任团长的第四军独立团,是一个突出的例证。独立团在北伐中战功卓著,使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此外,共产党人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等),配合正规军作战,而上海工人的起义武装更是充当了解放上海的主力。

(四)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引起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恐慌。1927年3月24日,英国军舰炮轰南京,制造了南京惨案,成为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信号。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加快了分裂国共合作的步伐。1927年1月,蒋介石会见日本驻九江领事时,明确表示保护外国在中国的权益。2月21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演讲,公开反共。3月,蒋介石连续在赣州、九江、安庆等地制造事件,镇压工农运动,打击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史称四一二政变。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4、5月间,中共召开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2000理.9】,强调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重要性,但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反而对汪精卫领导下的武汉政府抱有幻想。这次大会没有担负起挽救革命的任务。1927年5月中下旬,夏斗寅、许克祥在宜昌、长沙发动叛乱。6月6日,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以礼送出境的名义,镇压工农运动。面对革命局势的日趋紧张,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尽管提出一些措施,进行过努力,但却难以阻止革命的失败命运。1927年7月14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7月15日,汪精卫正式宣布同共产党决裂。七一五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民革命尽管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锻炼教育了各革命阶级,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推动了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人民的觉醒。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太大。

2.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复杂多变,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3.产国际及其驻中国代表指导上的失误。

4.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领导上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没有认识到革命政权、争取革命领导权、武装斗争、提出土地纲领等问题的重要性,还不善于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

大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主要有:

1.民革命时期的历史证明,国共合作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国共两党关系的状况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进步。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高潮,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国共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进步,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也有利于两党自身的发展。国共合作破裂,使中国革命遭到重大挫折。

2.民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

3.国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1995文.26】,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个时期的后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主张与资产阶级只联合不斗争的策略,使革命遭到严重挫折。

4.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2000理.31】。只有把广大农民充分地发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基础,才能有力量去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并有效地对付资产阶级的叛变。

5.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要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正是由于缺少一支强有力的人民军队作为革命的坚强后盾,党也就未能对资产阶级的叛变,组织及时和有效的反击。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手册(8)】相关文章: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七期)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公务员法(一)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五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三十六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四十三期)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行政与行政法诉讼(一)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八期)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八期)

习近平精彩话语集(十五)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一期)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