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正确理解马哲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正确理解马哲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

2014-07-28 | 网络

在学习马哲中,有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登场率很低,但是大家都不得不学的知识点,叫做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马哲在此中立场。从考试角度,确实有很多年此考点没有再出了,但从学习马哲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如果不弄明白这个知识点的话,后面很多原理和方法论更无法真正地去弄明白,会造成知识点和体系的断层。在本文中,帮助大家从理解的角度拿下这个点,为以后的考点牢固掌握打基础。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大家都知道,教材上写的很清晰,叫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也叫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具体它又有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划分唯物和唯心两大基本派别的依据。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换言之,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意识能否反映物质世界,我们能不能认识无限变化发展的世界,这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第一方面,认为物质是世界本源,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思维是第二性的,源于物质存在,所以是唯物理论,而且还是最彻底的唯物理论(因为还有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在第二点上,马克思主义当然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意识和物质由同一性。所以也称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如果去背诵,那么这个知识点毫无意义,最重要的,哲学强调地是理解,所以我们要理解为什么教材这样写,才能融会贯通。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马哲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成双成对儿出现的,很少有打单兵的,为什么呢,因为辩证法会贯穿其所有知识脉络,而辩证法的核心便是四个字----对立统一。还记得可上我用中哲太极阴阳图对对立统一规律的诠释么,这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方式,也是一切变化背后的根源。那么大家用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来看,哲学基本问题,矛盾体便是哲学基本问题,而矛盾双反是什么呢?很明显,思维和存在----千百年来所有哲学家,都在围绕这这一点在做文章,在大一步,实际就是人(意识)和自然(存在)根本关系怎么解决的问题。那么好了,既然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大家看,哲学基本问题当然内部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从对立来看,叫什么?当然是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划分唯物或唯心的依据。第二,从二者统一的角度来看,意识能否反映物质,这是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依据。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概括的思维来源,理解了对立统一,这个点是不用背的。

接下来一层,便是马恩我们学的考试科目在这两个问题上的立场,很明显第一马哲是唯物的,认为物质决定一切;第二马哲是可知论,认为意识反过来能反映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关于第一层很好理解,大家记住马哲不仅是唯物的,而且还是最彻底的唯物,之前任何哲学流派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为什么,因为马哲是首先在人类社会领域也坚持唯物的,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也有一套不以任何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以前任何流派都没做到这一点,它们都认为社会是人构成的,社会去向是人的意志的决定的。

但关于第二层的理解要注意了,可知论。马哲当然是可知论,人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世界。人的认识本身也是永恒的发展的。但是大家注意,这里可知论,完全是马哲的一个立场角度问题,这是我要强调的,什么意思?在后面我们学习的认识论里,大家一定记着一句话叫做人的认识只能通过认识一个个相对真理去无限地趋近于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是永恒发展的。换言之,从事实判断上,马恩和其他很多西哲流派都是一样,看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乃至宇宙是无限发展的,而人类本身作为有限的存在,认识也受到社会历史性的制约的。这对儿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所以它从这两个角度把真理划分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两重属性。并且说人的认识只能把握相对真理(具体:社会历史性)去趋近于绝对真理(无限:发展的世界)。注意他用了趋近两个字,大家体会下,这是表明,世界我们能完全认识,但是是约等于百分百地认识,而不是直接等于百分百地认识,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认识发展才是永恒的,如果能完全百分百地认识世界,那我们的认识就不能永恒发展了。

所以其实可知论就是个立场和角度问题,从事实判断上,马哲和任何哲学流派都没有分歧,康德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在事实判断上和马恩是一致的,他早发现,人类认识只能无限地趋近事物本来面目,人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中间是个约等于号,不是直接等于号,他管物质世界本来面目叫做物自体。我国古代道家著名集大成者庄子也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他们的事实判断实际和马恩都是一致的,黑泽明有一部著名电影《罗生门》讲的就是这个哲理,人只能无限地趋近于认识到世界本来面目,马恩也不否定这一点。大家看看物理学上的经典力学,牛顿学说,随着时代发展,科学家发现到了量子领域,就不适用了,于是又出现了量子力学。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每一个真理,其实都是只能在这个相对的适用条件一定下,这个特有的历史阶段下的真理,随着时代地进一步发展,或者空间条件的变化,即便曾经是真理,你发现以后也变成了不适用的谬误。而这一点哲学流派上其实达成了共同点,马克思也是这么说的,因为我们都懂,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穷尽天下理不可能。

但是为什么马哲却称作可知论,问题在价值判断上,它和其他哲学流派之不同。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如同极限,永远无限趋近,确无法达到。但其他哲学流派都称这达不到,是一种很悲观的价值判断。比如刚才庄子说的以有涯随无涯,殆。最后一个字明显表明他不可知论的立场。但马恩恰恰相反,事实判断一样,但我得出的价值判断和你们都不一样,永远无限地趋近,说明我们的认识是能够永远无限地发展的,从这点看,我们是可以认识无限的世界的,只不过,这是个永恒的过程。完全是一种正能量的价值判断。好比同样半杯水,悲观者会看到,还差半杯。乐观者看到,还有半杯的注满空间。马哲,其实是后者。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为处于迷惑的同学答疑解惑,为更好地理解马原,掌握这24分打下基础。

【正确理解马哲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相关文章:

广东国税守擂成功,三次面试的经验教训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社会组织“松绑”考验谁

行政法和公务员法的考查

公务员行测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纵向梳理

2017山西行测数量关系重点题型推介:流水行船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体检标准

2017省考行测高频题型讲解之时间规划问题

60分进面试?中公教育专家解读国考综合成绩计算公式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在线教师”

2017省考行测考点讲解:鸡兔同笼问题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