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考研信息 >考试动态 >教育部高校保研新规:谁是保研新政受益者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教育部高校保研新规:谁是保研新政受益者

2014-08-11 | 网络

8月4日,教育部对外公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免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推荐高校也不得对本校推免名额限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报考类型,不得自行设置留校限额或名额。

通知中还要求,推荐工作统一于每年的9月25日前结束,推荐工作结束后启动接收录取工作,接收录取工作统一于每年的10月25日前结束。推荐阶段招生单位不得进行与考生签订接收录取协议等接收阶段工作,接收阶段不得开展推荐工作。

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各高校论坛、微博以及考研网站上检索的结果,此次推免生新政引起广泛讨论的重点在教育部规定对高校推免研究生不再设置留校限额。按照以往的规定,为了加强校际交流,高校推免研究生的名额一般设有本校与外校的限制。

名校学生多支持学校不设留校限额

支持或者反对这一政策的学生阵营分化明显。多数名牌大学以及重点大学的学生明确表示了对新政策的赞同,有学生甚至说道,保研就该自由化,限制学生是没有大局观的表现而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新政策意味着以推免生的身份进入好大学将会更难。

也有不少学生在网上表示不解与质疑。有同学称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拔凉拔凉的,她质疑道,1.好大学内推名额不设上限,是不是意味着非211、985的学生想进985更难?2.某些高校此前一直有外校学生不如本校学生成绩好的呼声,难道这就是教育部此次设置的带有近亲繁殖色彩举措的理由?

来自西北大学的一名学生作出总结,一,保外校竞争就更激烈了,本来出不去的,都可以出去了。二,好学校不愁生源,差学校的学生恐怕都要跑出去了。三,不设留校限额,北大清华等恐怕都尽可能留自己学校了,对其他学校的学生也不利。四,放开自主选择和报考障碍,学生中好的里面拔好的,总体,利大于弊。

中国青年报记者也就此政策采访了数名已经保研或正准备保研的学生。其中,由华中科技大学保送至清华大学的学生吴一对政策能否真正执行存疑,每年都会有一个文件出来,那个只有参考意义,不代表操作层面的标准。我估计不可能。

华中科技大学规定,全校前15%的学生可以推免研究生,根据学院比例分配,基本上前5%可以保外,另外5%~15%算保内。获得外保指标需要加权排名(包括学习成绩、科研工作以及活动等)占前5%,获得指标之后还需要通过报考院校的考核。吴一所在的专业有3个外保指标,其中有两个保送清华大学。

我们去年的保研政策也说不分保内保外,但实际上清华是分了固定的外校保研人数的,因为要达到政策的要求。所以我们进清华和清华本校的学生没有竞争。吴一说。

王文是清华大学大二学生。惠及广大校内推研生是她听到政策时的第一反应。其所在学院每年有10个保送本院名额,另外还有3到4个名额可以保送本校其他学院,本校学生原则上只要成绩在前百分之八十就有保研资格。而根据学校政策,从外校保研来的学生也在10个左右。

新政策出台之后,王文正好碰见一位老师说起这事,老师微微一笑,说不错不错。清华大学研招办主任屠中华对记者称,新的政策对清华大学有利,没有限制了,但他同时表示目前仍处于暑假期间,学校尚无具体计划。

限额规定已执行八年

2006年起,教育部着手规范推免生制度。是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从推荐、接收和管理与监督等各个方面对高校的研究生推免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

在推免生名额上,管理办法中指出,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建设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其他高等学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2%确定。

教育部还特别规定了本校推免的限额,多数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本校推免人数不得超过推免生总数的65%,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

至2013年9月,教育部又出台了一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通知》,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

8号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强推免生校际交流,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学生保研的流动性,规定,所有推免生均可报考其他招生单位,所有推免生名额均可用于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招生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校推免生报考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

此外,8号文件中规定了推免生的人数不得超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总人数的50%。

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这两所学校接收的推免生名额超过了大多数国内高校。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到,2014年,北京大学的学术型推免名额为1200个,学术型留校的名额为780个,专业学位推免名额为280个;清华大学的学术型推免名额为1135个,学术型留校名额为738个,专业学位推免名额为380个。两所学校的学术型留校名额都限定在了教育部所规定的6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推测,此次政策的出台可能是基于许多名校的意见,一些好的学校,原来限制保研留校的名额,就限制了他们招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学生、生源。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逆向的淘汰,觉得这样做不合理、不公平,然后就想修改政策,不要规定限额。

在储朝晖看来,取消留校名额限制,一方面,过去高端的学校,他们的利益得到更好的表达、维护,较低端的学校的学生在推免的时候难度就增加了、空间变小了;另外,这些学校招其他学校的本科生去读他们的研究生的可能性也小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这一政策对于一些好学校,可能更多会要本校的学生,更多的大家担心的是学术近亲繁殖。

专家:改革的方向是对的

在最新的政策中,推免名额不再区分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也是讨论的重点内容之一。此前,各高校学术型硕士的推免要求一直要高于专业硕士。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硕士生陆雅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校对学硕的要求严格一些,比如只有成绩在前30%的人有资格保学硕,专硕很宽松,前70%都可以。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自2009年起,应届毕业生可攻读专业硕士学位,之后,专业硕士招生计划一直处于增长之中。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到大约10%。到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考时,报考专业硕士的人数已达43.7万,占总报考人数的26.4%。

殷名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保送至复旦大学读研,她准备保研时学校对学硕和专硕的要求还不同,学硕和专硕在填写的时候就是分开的,每个学校报名的时候要求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意向。专硕的考试相对简单一些,费用也比较高。有的人出于保险申请了专硕。

对目前正在准备保研的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刘敏来说,情况有了些小变化。我前几天算了自己的分数,可能排班级第二,学院往年一般给第一名学硕名额,给第二名专硕名额,但是我更想学学硕,所以比较担心自己上不了学硕,现在看到新政策规定不分学硕专硕限制了,就觉得公平一些了,选择面比以前大。刘敏说。

熊丙奇也提出了疑问,如果所有学生都倾向于选学术硕士,不愿意选专业硕士,那可能学术硕士很热,专业硕士就愈冷了。因为现在整体来看,专业硕士比学术硕士的吸引力还低一些。事实也确实如此,根据记者的采访,主动选择学硕的学生要多于主动选择专硕的。

取消限制以后,怎样让学生理性地选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需要学校重视专业硕士的培养,使专业硕士的质量、特色和机会不低于学术硕士。熊丙奇补充道。

储朝晖认为,总体上,取消限制利弊并存,过去出限额政策,主要是防止人情关系、近亲繁殖,实际上限额也是利弊并存的。这两种做法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就是政府在办大学,不是大学在办大学。学校很少有自主性,所以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从教育改革的方向来看,不限额是对的。熊丙奇说,主要是扩大学生的权益,不能在推免的时候进行限定。实际上推免是研究生自主招生的一种方式,限定学生是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保送校内还是校外,不利于学生的选择权。现在取消限制实际上是扩大了学生的选择空间,是改革的一个方向,改革的方向就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教育部高校保研新规:谁是保研新政受益者】相关文章:

2017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之整除思想的应用环境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相关问题

【时政大事记】一个月内三作重要指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抗洪怎么说

政法干警热点时评:警察道歉是前行的执法文明

申论热点:"用工荒"的深思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突击花钱,真是“预算”惹的祸?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护校安园”

【政策解读】国家信访局解读《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

中国公务员原生态之 乐观篇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侵权行为法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考研信息 考试动态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