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硕 >刑法学总则复习笔记之共同犯罪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刑法学总则复习笔记之共同犯罪

2016-11-30 | 网络

刑法学是法律硕士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之一,下面查字典公务员考研就分章节再为大家梳理一下,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笔记查缺补漏。

第五章 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件:

(一)主体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此处所讲的二人以上不是泛指任何人,而是必须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自然人和单位。就自然人而言,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刑法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单位可以成为某些犯罪的主体。具体来讲,共同犯罪的主体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形: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

关于共同犯罪的主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两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或者一个已满16周岁的人与一个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共同故意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犯罪的,才成立共同犯罪;实施除此以外的犯罪行为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2)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成立间接正犯,不构成共同犯罪;

(3)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单位本身不成立共同犯罪

(4)在身份犯的情况下,不具有构成身份的人与具有构成身份的人共同实施以特殊身份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时,成立共同犯罪。

(二)主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加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共同的犯罪故意包括:双方都是共同直接故意;双方都是共同间接故意;一方为直接故意,一方为间接故意。各共犯人均对同一罪或同几个罪持有故意,只要求在刑法规定的故意的范围以内相同,而不要求故意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完全相同。排除了共同过失犯罪和一方故意犯罪、一方过失犯罪的情况。

下列几种情况均不能成立共同犯罪:

第一,同时犯不是共同犯罪。同时犯是指二人以上同时以各自行为侵害同一对象,但彼此之间无意思联络的情况。

第二,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

第三,先后故意实施的相关犯罪行为,彼此之间没有主观联系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第四,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

第五,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三)客观要件

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社会危害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联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形:共同作为、共同不作为、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

共同犯罪行为的阶段分为三种情形:共同实行行为;共同预备行为;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相结合;

有分工的共同行为具体表现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实行行为和帮助行为。在这种场合中,个人的行为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

2.简述共同犯罪形式的分类?

共同犯罪的形式是共同犯罪的形成、结构和共同犯罪人结合形式的总称。刑法理论中通常按照四个不同标准,将共同犯罪的形式分为以下四类:

(一)根据是否能够依据法律的规定任意形成,将其分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任意共同犯罪,简称任意共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可以由一个人单独实施的犯罪,当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时所构成的共同犯罪。

必要共同犯罪,简称必要共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只能以二人以上的共同行为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犯。在我国刑法中,必要共同犯罪有两种形式:一是聚合性共同犯罪;二是集团性共同犯罪。由于刑法对于必要共同犯罪作了直接规定,因此,对犯罪人定罪量刑,应直接依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款处理,不再适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

(二)依据共同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将其分为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简称事前共犯,指共同犯罪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形成。

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简称事中共犯,指共同犯罪人的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犯罪之时或实行犯罪的过程中形成。

(三)依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是否有分工,将其分为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简单共同犯罪,简称共同正犯(共同实行犯),指二人以上共同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的行为。

复杂共同犯罪,简称复杂共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犯罪分工的共同犯罪。

(四)依据共同犯罪人有无组织形式,将其分为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一般共同犯罪,简称一般共犯,又称非集团性共犯,指没有特殊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特殊共同犯罪,简称特殊共犯,亦称有组织的共同犯罪,通称为犯罪集团。根据《刑法》第26条第2款的规定,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3.共同犯罪人分类及处罚?采用折中分类法,以地位作用为主,适当考虑分工情况。

①主犯:1)犯罪集团中的组织、策划、指挥的分子,即组织犯2)聚众犯罪中的组织、策划、指挥的分子,即首要分子的一种3)其他犯罪集团、一般共同犯罪中的主要作用分子,实行犯或教唆犯。

★主犯:实行犯、首要分子、教唆犯、组织犯。

★首要分子:犯罪集团或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首要分子不必然是主犯。

★主犯、教唆犯、实行犯、首要分子必然属于共同犯罪人。

★主犯处罚: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其他主犯,按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②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包括次要实行犯、帮助犯。

③胁从犯:1)行为人客观实施了犯罪行为2)行为人因受他人胁迫而参加犯罪。

④教唆犯:1)客观有教唆犯罪行为2)主观具有教唆犯罪故意(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故意内容:认识到他人尚无犯罪决意,预见到自己的教唆行为将引起被唆者产生犯罪决意,而希望或放任教唆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教唆犯可以是主犯、从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处罚原则:按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

★被唆使对象:本无犯意之人、虽有犯意但不坚决之人,教唆只能以作为方式构成。

★从重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

★间接正犯:教唆1)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2)精神病患者犯罪。

★教唆未遂:被唆使之人未犯被唆使之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之罪、被教唆者拒绝教唆者的教唆。

●被教唆者当时接受教唆者的教唆,但事后放弃犯罪,或尚未来得及实施犯罪活动。

●被教唆者当时接受教唆者的教唆,但实施的并非被教唆的犯罪,且实施的其他犯罪与被唆使之罪无重合关系。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押题集训营、VIP一对一等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推荐阅读》》》

2017法硕考研民法复习笔记汇总

2017法硕考研法制史笔记之法制史

【刑法学总则复习笔记之共同犯罪】相关文章: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方式

2017山西行测备考:数量关系与资料分析的复习技巧

中国公务员原生态之 剩女篇

哲学思维助你破解申论文章写作难题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要心中有数

时政热评:怎么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广六条”

【理论观察】垃圾分类,让城市“轻”下来

公务员考试复习什么,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内容

行测法律基础的复习与做题方法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破除垄断才能改良“经济体质”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硕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