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
露布: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机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 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内容:①皇帝的活动。②诏旨。③官吏任免。④臣僚章奏。⑤其他军事政治 方面的重要信息。特点: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 正式的公文要早。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 容。
开元杂报: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 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 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②存于巴黎的那一 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首尾完整。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这两份进奏院状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 点:①没有报头。②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③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宋代邸报:宋代邸报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机构: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 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发报制度方面,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各地进奏官自行负责,但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 中枢部门接管。内容:①皇帝的活动。②诏旨。③官吏任免。④臣僚章奏。⑤战报;⑥刑罚。特点:①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 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 性都有所提高。②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和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已有一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④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限制:①灾异。②军情,特别是涉及兵变、起义、反抗官军等信息。③朝廷机事,主要是指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争议的事情。④未经批准公布的章奏。
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 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宋代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内容: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特点:① 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②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③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 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④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⑤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意 义: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限制: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 到了统治者的查禁。但小报始终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
明代邸报:明代邸报就是在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机构: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抄传工作,主要通过通政 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 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内容:①诏旨。②皇帝及皇室的消息。③官吏任免。④章奏。⑤军事信息。⑥社会新闻。特点:①日刊。② 无固定报头,书册形式。③以手写为主;到明末时手写和印刷并存。
限制: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抄传活动进行控制,但控制尺度不一,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事情。限制邸报抄传活动的结果,虽然保住了一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信息不灵。
明代民间报房: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和不少省的抚按驻地及大一点的府县,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最初的民间报房,很可 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消息来源:民间报房的官方消息仍然得自六科或提塘报房,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印刷:民间报房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 的,后手抄与印刷并存,直到明末,才普遍使用印刷。因为民间报房报纸的发行量大,所以比官报更需要使用印刷术。经济联系: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 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民间报房和抄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急选报
《万历邸钞》明代邸报抄本,共32册,抄录者不止一人。所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还作了一些整理工作:①筛选和删节。②增加了一些摘由、附录和注释。③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
《天变邸抄》是一份专门报道一起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因被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所谓天变,其实是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天变邸抄》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出自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的那一类民间报纸。
《急选报》是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具有极珍贵的价值。这份《急选报》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作小册状,有报头,使用雕版印刷,逐个介绍了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
清代官报:机构: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通政使司负责收受臣僚题奏;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 奏;提塘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内容:①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 消息。②上谕。③章奏。特点:①逐日进行。②手抄与印刷并存。③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
清代小报 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 信息。限制: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小报受查 禁的原因是: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②报道失实。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清代民间报房: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是从一部分提塘报 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所出报纸通称京报。内容:①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②上谕。③章奏。
特点:①乾嘉两朝时无报头、封面,每天一期;同治以后各朝有报头和封面。基本都是印刷的。②京报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 闻,也没有言论。各报房的京报大同小异。③读者绝大部分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④以盈利为目的。限制:由于京报内容基本 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①最初用来泛指发自京都的各项文书邸报。②清代中叶以后也用来称官报。③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也通称京报。
辕门抄: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无报头,不定期。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
清代单页小报: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这类小报虽不完全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
【中国新闻史讲义之三:古代新闻史简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