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考研历史学:“别称”,名词解释的面具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考研历史学:“别称”,名词解释的面具

2014-11-05 | 网络

2008年,很多考生在统考真题的第一个名词解释夷陵之战的答题处留下了空白,也留下的遗憾,特别是当他们走出考场猛然想起《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的情节时,十分懊悔。据分析,当年考生之所以在该题上空白卷是因为在多数人使用的教材上,没有出现夷陵之战,教材上使用的词语是彝陵之战!其实由于该战曾在夷陵、彝陵、猇亭等地展开过,有着夷陵之战、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等不同称呼。

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这是名词解释的另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用别称一词来概括。所谓别称是指同一个名词解释有着多个不同的名称。根据历史名词性质的不同,别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简称、全称

如2007年第24题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简称为新四军,也可以说新四军的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二)翻译造成的别称

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个别字的翻译不同,如屋大维的养父有凯撒和恺撒两种常见译法;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同的翻译,如2009年第25题希吉拉其题干就在后面用括号说明旧译徙志。

(三)书写形成的别称

记录某一历史事件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如1861年慈禧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因该年为农历的辛酉年而称为辛酉政变,又因发动政变时太子载淳年号为祺祥(政变后改为同治)而称为祺祥政变,还因为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北京政变。

在解释名词时,我们一般用又称、亦称来指出它的别称。2010年真题第22题青苗法的参考答案出现了别称的解释: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

另外在2012年第22题蒲安臣使团的参考答案中有蒲安臣越权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一句,是对答案中出现的名词的别称再说明。

历史学名词众多,无可避免的会出现重名现象,如上文提到的辛酉政变的别称北京政变即与1924年冯玉祥发动的政变重名。对此,我的建议是记住每个有别称名词的最常见写法,如北京政变多指1924年冯玉祥发动的政变,而1861的北京政变则有更常见的写法辛酉政变。

【考研历史学:“别称”,名词解释的面具】相关文章: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巨型雕像”拷问慈善的商业边界

申论备考:巧用名言警句 打造精品文章

申论热点:“序长不序爵”挑战大学行政化

事件现象性热点:“80后”渐成流动大军主角

申论热点:清除校车高危“常态”,不能再拖了

申论热点:“孩子优先”应成全民理念

申论热点:敢“审”更要督“改”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时事热点:恶搞“秋裤楼”,有没有搞错

2017山西公务员行测备考:“两板斧”解行程问题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清除校车高危“常态”,不能再拖了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