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2017历史学考研:中国近代史简答(3)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2017历史学考研:中国近代史简答(3)

2016-01-27 | 网络

由于专业课是个区别性很强的科目,如果可能的话考生要早早的为专业课复习做准备,制定一个详细的备考计划。中国近代史作为一个文科科目,需要大量的记忆。考生们在复习初期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熟悉了解,为后期复习做准备。

11、请简述币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和意义(重点)

废两改元

背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金融货币极为紊乱,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 改革措施:1928年,经过经济学家、浙江政府委员马寅初提议统一国币应先废两改元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一律使用银币,不得再有银两。 意义:从此确立了银本位制度,统一了货币。 缺陷:中国是用银国,不是产银国,以银做本位,必然会受世界银价波动影响。

法币

背景:在中国推行废两改元前后,世界各国的货币制度也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白银政策的变化,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根紧缩,物价低落,市场萧条,失业人数与日俱增,沉重打击了民族工商业。

改革币制再次迫在眉睫。

改革措施: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币制改革布告》,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定货币,不得行使现金(包括金银及银元在内),以防止白银偷漏。至此,沿袭已久的银本位制废止了,以纸币为本位的新货币──法币应运而生,揭开了中国近代货币史上新的一页 影响:南京国民政府以法币为全国统一货币,禁止使用银币,严禁白银出口,奖励白银进口,对社会上的16 杂银、银制品,积极进行收兑。这些措施,使国家的现银储备增加了,金融稳定,物价回升,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1936年发展到中国资本主义的最高峰。

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中国货币,并最终将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这在中国货币发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国民政府为稳定外汇,规定法币对外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金1先令2便士半,100元等于美金30元。外汇的稳定,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使法币在国际市场的购买力趋于稳定,不至受到国外银价放长或紧缩的影响,这对国内资金积累是极为有利的。 法币的价值基础已不再是银本位,但也未规定其含金量,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并无价值,潜伏着无限制滥发钞票的危险,一旦发行失控,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12、对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及其变化,你该如何评价?(重点)

答:变化: 当日本加紧入侵中国的时候,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①早在1931年7月23日,在江西督师剿共的蒋介石针对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发表告国民书,内称:惟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这是攘外必先安内见诸文字之始。

②国民政府把攘外必先安内正式作为应变图存方针和基本国策,是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以后,国民政府立即确定安内攘外政策,作为奋斗图存之方针。在策略上,则是以军事外交相配合,以外交掩护军事,以剿共扫除军事之障碍,更以建设充实国力。

③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在江西督师剿共时长篇讲话,说:古人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意思就是先要平定内乱,然后可以抵御外侮,这话有至当不移、颠扑不破的至理。我们应当坚确认定革命军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

④随即于六月十八日,在五省清剿会议上,确定第四次围剿计划。蒋介石叫嚷:攘外必先安内,是古来立国的一个信条。他的第一个责任,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

决定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攘外、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对矛盾。确定二者谁先谁后、谁重谁轻,关键在于确定安内的含义。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有时是把剿共当作安内的全部内容和主要的矛头指向,有时剿共又仅仅是安内的一个方面。如果安内是攘外的前提,那安内就不仅仅是解决与共产党的矛盾,还包括使国民党内部团结统一,使分裂割据的地方实力派统一于国民政府之下,以及充实国力,加强战备,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等等。

这些,蒋介石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的不同讲话中也都是承认的。然而更多的时候,他是把安内与剿共等同起来。这种对安内解释的不确定性,不仅说明蒋介石把共产党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也说明国民政府也在同时进行抗日的准备。无论安内含义的广窄, 攘外必先安内都不能说明国民政府不愿抵抗甚至卖国投降,而只能说明它虽然终究是要抵抗的,但它的抵抗是有条件、有前提的。而这条件、前提的对错则另当别论

多方评价:

台湾学术界普遍肯定安内攘外政策,认为从其内在逻辑的发展来看,安内是手段,在实行过程当中,必然是先发生的,其最后目的是指向反帝国主义,以争取民族生存、国家独立。在政策的连贯性上,安内与攘外是在同一方向上,仅是步骤有先后次序有别而已。1935年前后,随着剿共军事形势的变化,经济、国防建设的逐步加强,国民党内部团结意识的增进,国民党政府施政重心由安内一端移向攘外一端,是十分正常的现象。1935年以后攘外举措的增加,得力于前期的安内举措。如果后期攘外措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则不应完全否定前期的安内努力。 大陆学者则一般认为,为了安内,蒋介石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对日本人的侵略挑衅妥协退让,受到全国人民的抨击与唾骂,而日本人却利用这些时机不断的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与扩张。其结果,正如王造时1935年所说:误国害民,人民不满,只能是外固没有攘,内更不能安,得利的是日本,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不断丧失。

影响: 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深化和南京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使中国主权和领土不断丧失,促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国民党内的爱国将士和一些地方实力派纷纷要求抗日。

13、简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重要)

①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运动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不久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中共抗日的指挥中心,有利于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②在斯大林时代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推举自己的领袖和领袖集团,标志着中共开始走向成熟。长征锻炼了党和军队,集合了五湖四海的中共精英,造就了一大批党政军领导人才,为中共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组织、干部基础。

③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与伦比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和影响。长征宣传了中共主张,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引起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崇尚自由、反抗暴政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直接影响。一些西方记者、传教士开始深入陕北苏区,报道中共真相,成为中共与外界取得联系的桥梁。 ④铸造了活泼丰富的长征精神,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广大红军官兵深厚、宽广的爱国热忱,坚定的思想信仰,坚强的意志,团结友爱、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精神源泉。

⑤红军长征的影响已经跨越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西方学者高度评价了长征精神:非凡的壮举,伟大的传奇;20世纪的一大奇迹;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伟业;长征塑造了一代人。

14、西安事变的原因,各界人士的不同态度,历史意义,及其评价。

原因:

(1)日本对中国步步侵略和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2)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特殊处境,也是西安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3)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及其对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最终在在西北地区初步形成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新局面,这是推动西安事变发生的又一原因。

(4)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性格使两人的冲突不断激化,推动了事变的发生。 各界人士的不同态度: 西安事变的突然爆发,全国和全世界都非常震惊。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种势力都从各自的国家或阶级、集团的利益出发,对事变作出不同的反应。

日本:日本对事变更加关切,起初它得悉事变由主张抗日一派将领所发动,颇为惊恐。但又觉得既然蒋介石是亲英美的,未尝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扶植亲日派何应钦上台,更便利于它对中国的侵略。因此它竭力挑拨南京与西安的关系,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

英美:英美早已不满日本得寸进尺地侵害它们的在华利益。它们非常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使它们在华的利益蒙受更大的损害。所以极力主张和平解决,以便维持住蒋介石的统治。它们看出张杨通电的中心是抗日问题,所以主张蒋和张杨妥协,反对南京政府讨伐张杨,并一再声言愿意进行调解。

苏联:苏联在事变后,《真理报》、《消息报》均发表社论和评论,坚决支持中国抗日,因此切盼能早日迅速和平解决。但又说张杨的举动是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实足破坏中国反日势力之团结,甚至怀疑有日本人的策动。

主战派:西安事变的爆发,完全出乎南京政府的意料,南京政府陷入一片混乱。何应钦、戴季陶等力主讨伐。一些汉奸和伪军头目如李守信也发表通电,声言愿与南京合力讨伐张杨。一时战云密布,大规模内战18 有一触即发之势。

主和派:南京政府中与蒋有密切关系的宋氏家族和孔祥熙等人,坚决反对何应钦、戴季陶等讨伐派的主张。他们认为讨伐西安,势必置蒋于死地。因此,他们主张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当时,在南京的冯玉祥等,也主张和平解决,避免内战。冯玉祥曾电劝张学良放蒋介石回南京。宋、孔这一派的主张很快在南京政府中占了上风,最后决定着手营救蒋介石。他们找到端纳(澳大利亚人)这个先后作过蒋介石与张学良顾问的人,先飞西安进行试探。

评价: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内战基本结束,给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了必要的前提。另一方面,西安事变也是中共党起死回生的重大转机,是中国革命能够生存和发展的新的起点。国民党错过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的机会,中共和红军得以在陕北立足,才有了以后的发展。因而,中共方面对西安事变、对张杨评价颇高,称其改写了中国历史,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台湾方面一方面也认为事变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大事,此事促成中日八年战争,中国击退日本,另一方面则认为:西安事变促成中共坐大,终于窃居大陆,关系国家命运至深且巨,举凡中日战争之提前爆发及中共战时之坐大,驯至大陆10亿同胞陷于中共暴政之下,推源祸始,实皆肇端于这一不幸的事件。蒋介石指出: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是待罪之人。在国民党看来,事变阻止了安内攘外政策的执行,给了中共以活口,使中共得到喘息机会,留下了祸根,并给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华良机。

15、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形成:

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特点: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3)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专业课的分值在考试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能否成功。因此无论是跨学科考生还是同等学力的考生,都要尽早进入复习状态,进行科学的复习,相信你会离成功更近一步。查字典公务员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全年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推荐阅读2017历史学考研:中国近代史简答汇总

精彩文章推荐阅读

2017考生:考研教育学如何着手复习 2017新闻传播学考研读书原则
2017考研管理学全年复习规划 2017经济学考研复习:踏实做学问
2017经济学考研行情分析 2017西综考研:各科特点及复习方法

【2017历史学考研:中国近代史简答(3)】相关文章:

行政法与行政法诉讼(二)

2017江西公务员考试什么时候报名

2017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让无处不在的排比句为文章添彩

2017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学技能:分论点论证

排列组合在2017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的应用

2017多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数量关系之特值思想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填报回避规定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刑法(三)

地理常识——我国的涌泉与瀑布(二)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审查时间|入口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