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新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记之新闻与信息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新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记之新闻与信息

2016-09-28 | 网络

2017考研已经进入百日冲刺阶段,对于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应将重点放在笔记与知识点干货上,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备考新闻传播学的考生准备了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全面复习笔记,同学们可以对照笔记复习啦~

第三章 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 新闻与信息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

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构成客观世界。三者等量齐观。

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如图书资料,金文石刻等。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在新闻学中,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正因为信息能够而且必须消除人们的随机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必然包含着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这是信息最基本的特点。

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一般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显著区别。

2、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既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从三十字到几万字都可以说明同一件事。

3、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认识信息。

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人们所注意到的信息与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三、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观念上的要求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摆脱以宣传为第一功能的观点。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业务上的要求

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作用在于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决策以及随之而来的行动需要提供信息,这就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2、加强深度报道。这是依据信息可以扩缩的特点。

3、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型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4、加强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

第二节 信息与宣传

一、宣传与新闻

宣传与新闻相同点

宣传与新闻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宣传与新闻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的尤为普遍。

宣传与新闻区别: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区别:

1、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因为信息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一切行动决策的前提。所以说,宣传活动是宣传者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受众;新闻活动却是受众出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他。有主观意图,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

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

信息是消除人们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因此,一条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都已经是明日黄花。

宣传却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广告,为了加深人们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

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为: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在实际新闻工作中两者往往出现一定的特殊的复合现象:即媒介的所有者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出于某种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当人们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或者利用新闻作宣传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做宣传品。

二、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宣传的7个环节: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2、被宣传者向谁做宣传(whom) 3、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做宣传(where)从宏观看,有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封闭环境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没有竞争性的或敌对性的信息,观点,就容易取得预期效果。后者较难。

5、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做宣传(when)

6、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7、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即6W 1H:who,whom,what,where,when,why,how

第三节 新闻与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共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个性:

1、公开性

从分散的个人意见到成为群体性的公众意见必须经过公开的社会讨论和交流,而已经形成的公众意见要发挥其影响力,必须面向社会公开传播,作为民意的显示,实现舆论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直接或间接干预。也可以说,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2、公共性

舆论在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因而具有公共性。具体体现是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要吸引公众参与,形成广泛的社会讨论,最终整合形成一致意见,那么,这一意见指向的事物必须具备公共性,即利益上对公众而言的切近性,或说涉及公共利益。

3、急迫性

舆论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舆论的急迫性。指向与目标的现实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广泛性

舆论的广泛性是指舆论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这种影响和存在的广泛,原因主要在于舆论主体公众聚合的随机和多元舆论,以及意见指向的涵盖范围的广阔。

5、评价性

舆论是一种意见,它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而是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也就具备了一种评价性。

二、舆论的社会功能

舆论作为公开的社会评价,它所实现的社会功能是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众意见直 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舆论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的共同意志和要求。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

两大方面具体表现: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舆论针对公共事务,在一个社会中,国家权力是最重要、最大的公共权力,它成为舆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的对象。这种控制又体现在三方面:

(1)对国家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特别是在某些涉及面广、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上。

(2)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3)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这是舆论控制作用的又一方面的表现。

从综合舆论对公共决策和公众成员个人行为两方面的监控作用可以看出,对一个社会的整体维系和稳定,健康发展的舆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此外,舆论还常常在社会改革和革命中担当启蒙思想、争取群众的先导作用,为改革和革命赢得人心、获取正确的社会评价铺平道路,这时,它又成为先行者和启蒙者。

舆论的负面影响:

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真理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千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舆论是双刃剑,大多数时候是促进历史进步的催化剂,但也扮演过不光彩的绊脚石的角色。舆论的作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等。

三、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

新闻媒介与舆论的三方面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参与大范围的社会讨论,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众意见。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新闻媒介履行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传播,对社会全面开放,其传播涵盖范围之广、公开性程度之高,都是其他传播渠道所难以比拟的。同时,它的传播又是连续、大规模的运作。这样,公众就很容易、也就很自然地选择在新闻媒介上发表评论,最后的达成一致通常也是在新闻媒介上形成并广为发布的。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媒介鉴于其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遍的反应公众意见的舆论表达作用,逐步从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了公众代言人、民意代表的地位,作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拟态公众。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实际已同时扮演了公众论 坛和公众代言人的双重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常常是舆论主体(公众)的影子。

2、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我们对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定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新闻媒介也许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们如何判断和思考,但是至少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思考什么、关心什么。

3、引导舆论

主要体现为两点:

(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现 代人在媒介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无意地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介拟态环境。

(2)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这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报道中隐含的意见倾向(即用事实说话),或者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观点立场,引导舆论。沉默的螺旋作用下,由于媒介意见传播具有公开、广泛、持续时间长、声势浩大的特点,在社会意见中具有独特的权威感,因为很容易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

四、新老媒体互动构建舆论新格局

老媒体是指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是指以电脑、手机为主要终端的互联网。

07年之后新老媒体开始联手。网络事件模式:网上提供第一手材料,在各大网站转载,引起网民关注热议传统媒体迅速跟进,进行调查,提供真相,引发更强烈的声浪,将事情发酵为事件政府机构介入调查,处理事件新老媒体围绕政府处置再展开议论,直至问题解决。

舆论新格局和特点: 1、草根性 2、突发性 3、鲜明的指向性、 4、声势壮、影响大 谁来主导舆论?

网络舆论是自发的,有正确健康的一面,也有非理性化的情绪化的表达,有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现象,还有以讹传讹的虚假陈述。

传统媒体拥有一大批经过训练有素的记者、编辑,他们应该冷静客观,应该竭力把握舆论主导权,把舆论引到正确、健康的方向上去。

勤奋是成功的可靠保证,在考研这条路上不到最后时刻,永远不要放弃;不到最后胜利,永远不要掉以轻心。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秋季集训营、精品网课系列备考 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新闻学概论考研复习笔记之新闻与信息】相关文章:

行测法律基础的复习与做题方法

2017山西长治市郊区政府购买综合执法协勤服务岗位招聘补充公告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宪法(三)

申论范文:恪守职业道德 维护媒体公信力

历年广西公务员面试命题趋势分析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二期)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政府机关建微博与民交流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全民普法”

浅谈特值法在公务员考试行测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政法干警申论热点:像重视食品安全般重视个人信息安全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业课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