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让善意善举不被辜负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让善意善举不被辜负

2018-09-26 | 网络

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你我共塑。近日,浙江金华的一名小伙扶起摔倒老人后遭到讹诈,还原真相后选择提出诉讼,引起社会热议。尽管事件以和解告终,但相关的讨论还在继续。扶还是不扶?这件看似寻常的小事,却关系到善良风气的养成,以及社会公德的维护。本期微议录,我们选刊三篇来稿,与读者一起探讨这一现象。

正确处理释放正能量

看待小伙子选择诉讼的行为应跳出个案。首先,从行为上看,无论指责有些过了还是得理不饶人,都不应成为干涉其行使权利的理由,无论胜诉或者败诉,都应得到尊重和理解。其次,从效果上看,提出索赔1元的要求,显然不是冲着经济补偿,也不是意气之争,而是希望通过法律来对事件的是非对错进行一个公允的判断。尽管当事双方最终和解,但就结果来说,成为了处理相关情况的参照,具有示范意义。

事实上,正确的处理能够树立起良好导向,有助于规范公共行为,达到定分止争的效果,营造公正有序的环境;而错误的处置,则可能起到负面效果,导致权责关系混乱,价值导向可能受到影响。如果通过个案裁决扭转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能够让更多的好人在行动上不再退缩,在言辞上不再沉默,那么对于维护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人心,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黄磊

法律强化道德内核

当扶人的小伙提出诉讼时,有人视之为不够宽容,这种说法缺少法治观念。一方面,小伙是施善者得到赞誉,另一方面也是受害者伸张权利。以正当手段保护合法权益,恰恰是维系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如果仅仅强调善意而纵容恶意,就难以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可以说,纵容对善意的讹诈,就是提高行善的风险。不可否认,扶不扶之所以成为不少人面临的一道选择难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金华小伙的行善之举当然值得弘扬,他选择诉诸法律的行为也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当善意被钻了空子,只有依据事实和法理才能做出一个公平的决断。传递这样的理念,善意遇险才不至于示弱,社会的价值标尺才能更清晰。

其实,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善意不是单方面的强调奉献,而是通过法律强化社会的道德内核,形成更坚实的法理支点。让法律为道德撑腰,长此以往,更多的人才会推己及人,创造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

@郎芊紫

及时援助依法维权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秉持和为贵的观念,与人为善、以德报怨,经常选择息事宁人,躲避麻烦。这种害怕惹事的心理,纵容了极少数人触破社会公德底线、挑战公序良俗的行为,容易造成混淆是非、颠倒善恶的社会风气。这种心理的背后,还有着对维权成本的权衡。一旦诉诸法律、进入程序,可能会遭遇不曾遇到的情况、耗费意料不到的精力。凡此种种,都让人有所顾虑,很多事情只能不了了之,甚至认栽了事。

回到事件本身,从扶起老人到遭到讹诈,从提出诉讼到最终和解,小伙子的每一个行为不但需要勇气,也承担着各种压力。因此,对遭遇相同境况的人来说,最渴望的不是舆论层面的评头论足,而是社会公众的宽容理解、法律法规的及时援助。让人欣慰的是,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支持,当地有关部门也依法依规回应诉求,事件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但从更长远来说,还需改变害怕惹事的心理,降低公众的维权成本,唯有如此,才能净化社会风气,守护公共秩序。


【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让善意善举不被辜负】相关文章: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巨型雕像”拷问慈善的商业边界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破除垄断才能改良“经济体质”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2017公务员考试行测:“有效”资料不会错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

时政热评:岂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就业歧视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铁路改革应超越内部改革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网站用户密码泄露,警钟为谁而鸣

推荐栏目阅读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