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失海500年:强敌来自海上】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失海500年:强敌来自海上】

2018-09-11 | 网络

强敌来自海上

郑成功塑像

随着郑和的去世,明政府重新关闭海洋的大门。不过,政府方面有组织的航海事业虽然中止,民间并没有中止。反而由于郑和一连七次强大的海上武力展示,使民间的海上活动加强。尤其沿海一带居民,广州、泉州、潮州、漳州、以及客家人,大批地私自闯关,涌向海外,迁移到南中国海各国,使原来已有中国人的地方更为繁盛,而一些荒野也由中国人开垦,成为良田。

在郑和去世200年后的1633年10月22日,清晨,金门料罗湾,9艘不可一世的荷兰战舰突然遭受来自中国水师的袭击,刹那间,炮火和硝烟将这个宁静的港湾变成了沸腾的战场。

它的指挥者是一个几乎被中国历史淡忘的海上国王郑芝龙。

明隆庆元年,即1566年,迫于压力,朝廷终于开放海禁,准贩东西洋,指定发舶地为今天福建的海澄。但禁海难,开海更难。中国海商与移民所面对的世界环境,与200年前郑和航海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过去,中国的海上势力在技术与规模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今,中国已处在西方扩张浪潮的边缘,中国海商所面临的既是从事贸易航运的企业,又是从事殖民征服的军队,重出外洋举步维艰。

这是一场争夺制海权的战役。料罗湾大捷彻底摧毁了荷兰人在南中国海建立的贸易霸权。1640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与这位中国海上国王达成航海与贸易的若干协定,并开始向郑芝龙朝贡。所有在澳门、马尼拉、厦门、台湾、日本各港口间行驶的商船,都必须接受郑氏集团的管理。中国势力自郑和之后200年,重建了远东水域的海权,赢得了一次抵御西方扩张,挑战外洋,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竞逐富强的机会。

但遗憾的是,这最后的一线光明也将被扑灭。公元1646年,南明平国公郑芝龙作出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抉择:叛明投清。但清政府不仅没有兑现让他成为三省王、闽粤总督的承诺,反而迅速挟持其北上。

5年后,郑芝龙被清廷处决。就在这一年,1661年4月21日,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亲率2万余人的大军,300艘战舰,从金门起航,浩浩荡荡,收复了被荷兰人盘踞37年之久的台湾。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1662年6月23日,这位民族英雄就去世了,年仅38岁。3个月前,他派人给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送去了战书。

在成功收复台湾后,康熙曾一度解除海禁。但开海之后,沿海居民与海外交往日益频繁,而在南洋生活、经商的华人群体不断壮大,这引起了满清政府恐慌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掌权者,这种恐惧心理甚至比穷小子皇帝朱元璋更甚他们担心这些人如当年郑成功一样,在海外建立抗清基地,聚集反清队伍。

于是,1716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清廷再次下令各省商船禁止前往南洋贸易,严防定居南洋的华人返回国内。已到晚年的康熙皇帝,在禁海上谕中说: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海外有吕宋、噶喇吧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代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不难理解,一个少数民族皇帝统治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其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消释猜忌与防范的心理。

康熙在开海与禁海问题上的思考模式,继续影响到雍正、乾隆及其朝中的官员,甚至更远。

时间很快就到了1895年。这年2月,北洋舰队危在旦夕。刘公岛外,由20多艘军舰组成的日本联合舰队封锁了出海口。北洋舰队残存的大部分舰艇失去了航行能力,只能作为固定炮台使用。朝廷的援兵,远在数百公里之外

此时,舰队司令官水师提督丁汝昌,接到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的劝降书:

贵国目前的处境源于一种制度这是几千年的传统:当贵国与外界隔绝时,这一制度可能是好的。现在它却过时了。在今日的世界里,已不可能与世隔绝了。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出不了海洋就守不住海岸,而失去海洋也最终将失去家园。

您知道,30年前日本帝国处于何等艰苦的境地,您也知道我们是如何抛弃旧体制,争取新制度以求摆脱威胁我们的困难。贵国也应采取这种新的生存方式。如能这样,就会一切顺利,否则它就可能灭亡!

现在读来,这封劝降书是何等地振聋发馈!

事实上,清政府并不是没有意识到海防的问题,康熙在晚年曾告诫自己的孙子: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需安不忘危。但除了增加几门岸炮外,清政府三次颁布迁海令,把沿海30里的居民全部迁往内地,并禁止人民出海贸易。用人为制造的无人区,来隔离可能来自海外的威胁。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评论道: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

甲午战争的惨败,令国人感到异常愤怒,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民间迅速传递到清廷,由是,大清被迫正式迎来庶民参政的高潮。海防、海权再次成为上下共同的目标。

善谋国者,应以敌之沿岸为第一道防御线,公海为第二道防御线,至于自国之沿岸则第三道防御线矣。战争而至于自国之海岸要塞为防壁,则公海之海权必完全落入敌人之手,其迫促之情可想。稽之战纪,几见有仅凭海岸要塞抗敌而能固吾圉乎?这篇发表在《海事》第3期上的文章把海疆防御线分为敌国沿岸、公海和本国沿海三道,在当时真可谓振聋发聩。即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是美国等国海军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一个国家的海防线有两种,一种是看得见的国家海域防守线,一种是隐性的战略防御线 ,战略防守线越远离本土,本土就越安全。

1906年,政务处的一份奏章里,明确出现了海权一词。而海军处也于1907年建立了。从这一年开始,海防、海军、海权、海洋,在中国社会上下都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了其艰难的重入海洋之旅。


【【失海500年:强敌来自海上】】相关文章:

2017省考行测指导:常见小数字整除判定方法

2017江西公务员考试报名流程

【理论观察】十八届六中全会解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三十八期)

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应届生与社会人员谁更有优势?

申论热点:建好保障房也是政治责任

公务员考试复习:巧做一匹大黑马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时事热点:恶搞“秋裤楼”,有没有搞错

【政策解读】增收激励不是简单涨工资

【时政大事记】李克强从这个“大数据”展上看到了什么?

推荐栏目阅读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