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行测 >2019年国考招警行测类比规律联想:见微知著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2019年国考招警行测类比规律联想:见微知著

2018-04-26 | 网络

作为公务员考试行测中题干最短的题型,类比推理一直是考生心目中比较简单的题型,其以词间规律作为考点,针对考生本质化思考进行考察,难点主要集中在本质性联系无法确定上,或者是对联系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要想解决此类问题,积累规律是前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但规律包括逻辑、言语、经验常识和理论常识,考试时能不能迅速找准规律便成了重中之重。

从已知信息入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同样,要想判断类比推理词间规律也只能通过有限的给定词语来确定。而一个词语在考生脑海能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决定了考生在思维上的宽度,而其本身是由思维习惯决定的。

一、词义

一个词语在考生心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词义,词义既包括词语本身的含义,也包括词语的引申义,象征义。在类比推理中,首先,成语的考察大部分属于词义范畴,近义、反义或者是同义表述,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对成语的积累始终应该是考生努力的方向;其次,类比推理近年来有一个新的变化趋势,那就是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同步考察,例如: 寒∶寒冷∶寒舍,寒冷的寒是本义,而寒舍的寒则是引申出的用法,对于此类题型,考生也应心中有数;最后,对词语的象征义项也有考察,例如眉目:线索等等。

二、词性

词性是词语的属性,类比推理主要考察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三大词性。当然此处并非要给大家介绍词性的考试规律,虽然这一规律在考试中常常作为最后规律区分的关键,但本文主要是希望通过词性来帮助考生快速判断规律,因此对于词性规律就不赘述了。要通过词性来判断规律,首先要对规律进行整理,名词间关系多集中于概念间关系,动词间多为因果和顺承;名词与形容词间关系多是偏正,名词与动词间的关系多为主谓或是动宾,当然语法中所隐含的其他规律也是可以考虑的。例如:

教案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分类

A.课件 信息 B.教学 归类

C.提纲 商品 D.授课 标准

在此题中教案是名词,分类是动词,从词性的角度,可排除A、B、C三个选项,所以选择D选项。

三、话题

话题是针对词语所涉及的内容或事物进行联想,来确定词间关系,话题一致也是考试时用来区分存在相同规律的两个选项,同时,话题的类型往往也决定了考察规律的不同。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作为话题往往是经验常识考察的前奏,历史人物的出场意味着理论常识的考察,抽象词汇则更多只是注重表面上的词义。例如:白醋∶消毒所考察的规律从白醋本身就能猜到一二,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规律多集中于经验常识,而白醋一般用来调味,但生活中也可用来消毒,可见考察的是功能关系,并且不是简单的功能关系,而是次要功能。

总之,类比推理规律虽多,但若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就必能快速抉择,致胜考场!

【2019年国考招警行测类比规律联想:见微知著】相关文章: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内容

2017省考行测“世纪问答”:船长,船长,您到底多大?

2017公务员考试行测统筹问题讲解:找假币

2017山西公务员考试行测重点题型:利润问题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填报回避规定

2017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巧解和定最值问题

2017省考行测解题窍门:巧使优限法

2017山西行测数量关系备考重点:错位重排模型

2017公务员考试行测如何突破定义判断

2017国考招录市(地)级职位定向招录比例增至15%

推荐栏目阅读 乡镇公务员 备考资料 行测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