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的《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报道说,在深圳大学,人才招聘、教师职称晋升、人事制度修订等事项,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可一票否决,新闻还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深圳大学布衣教授掌人事大权。
布衣自然不能是官。新闻且说,布衣在任期内一旦升官,就要退出这个既无编制,也无经费,还无私利的组织。此处的私利两个字和前面的升官两个字均令人产生疑问与费解。
先说官。早闻深圳大学已实行聘任制改革,但聘任归聘任,其始终未取消行政级别。在这样的单位,官随处可见,带长的是官,不带长的也未必不是官;有的教授是官,有的官是教授;二级学院的院长、书记、副院长、副书记、办公室主任等都是官,也都算官。如果入围的条件,限定于绝对的布衣,既无官位,也无级别,唯有德才,队伍清澈倒是清澈了,但打击面似乎过大。谁说有位子、有级别的教授专家学者就一定会心存私利,办事不公,原则性差?而德才兼备的人一旦被提拔,就要退出,这似乎仍属于有罪推定。
再说私利。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无编制、无经费,都可以理解,但无私利尚且存疑。私利一般情况下是个贬义词,如果说这些兼职的布衣因为额外付出劳动而影响了正常的作息、饮食,适当拿一些补贴并无不可,劳务报酬不是私利,是正当所得。如果是私心下的私利,那就更不可与编制、经费相提并论了。
其实,我不是给深圳大学的改革举措挑刺、找毛病。但凡改革,都要摸着石头过河,要允许出现失误,甚至是犯错误。我相信这个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新闻最后的一组数字很有说服力,2015年,深圳大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9项,已跃至全国第三十、广东第三,其中多项项目申请者是人教委招来的人才。
我相信很多大学管理者在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类似的问题,如何使决策更科学,更民主,更正确,更迅速。这几年,教授治校的呼声此起彼伏,深圳大学布衣教授掌管人事大权的做法也是教授治校的鲜明体现,而我所在的广东东软学院也早已实行学术委员会制度。
人事也好,学术也罢,职务也好,职称也罢,不论什么人治校,教授还是干部,以什么形式出现,是常设机构,还是民间组织,无非是要讲求一个公正,做到一个公平。因为它牵扯每一个人的利益,牵扯学校的利益,甚至影响学校的发展乃至根基和品牌。
管理是复杂的,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想做出错误的决策,也很少有哪一个管理者敢自诩为全才,在人才济济的高校尤其如此。高校成立各种专门的委员会,广泛采纳基层的意见,通过集体表决的方式决定重大事项,是在帮助校长做出最科学、正确、迅速的决策,因为,不管过程简单或者复杂,最终承担责任的是签字者,是校长。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是依靠布衣教授,还是基层教师;是采取无记名投票,还是电子表决器表决;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只是方式方法的不同。
但显然,管理者应该越来越习惯于具有一票否决权,而没有一票通过权,这是一种自觉,也是一种自律,是一个规矩,也是一种制度。
【时政热点:“布衣教授”如何帮助管理者决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