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质检总局副局长李元平在会上强调,今年将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他表示,在监管中发现,相对线下产品而言,网购产品有四高,即抽查不合格率较高,假冒伪劣比例较高,质量安全风险较高,消费者投诉率较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这种新业态健康发展的生命线。(3月14日《中国质量报》)
在网购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的互联网时代,电商假货已经成为消费投诉的重点之一。不出意外的话,电商假货必上今年3?15晚会的舞台,曝光在全国人民面前。
为了打击电商假货,质监部门开出的监管药方是强化对电商的监管,加大抽检力度。这看上去挺有道理,因为电商商品的抽检力度不够大,没能及时发现电商假货。但冷静分析一下当前的电商假货现状,就不难发现,这显然开错了打击电商假货的药方,没有弄清楚电商行业的经济模式和运营规律,实施起来恐怕将是事倍功半的结果。
假货泛滥,不只是网上假货泛滥,线下假货也泛滥,神曲《江南皮革厂倒闭了》都已成流行全国的假货代言了。造成这种假货线上线下共泛滥的局面,归根结底,是厂家制假和商家售假的违法违规成本太低,对制假售假行为起不到威慑作用,遏制不了制假售假现象,这才是假货泛滥的根本原因所在。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的制售假线索,但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不足1%,这样的处罚实质上反过来是在纵容制假售假行为。马克思早就说过,有10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2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换句话说,只要制假售假存在巨大利润,只要制造假货的工厂没有被打掉,那么假货就算不在网上卖,也会在线下卖。因为电商只是一个平台,本身并不生产假货,广阔的线下市场才是假货制造、流通的重灾区。
再者,电商平台上的商品种类数以亿计,网店数量上千万家。面对如此规模,质监部门还继续依靠人工抽检的执法模式,甚至借用买家身份抽检,显然根本忙不过来,也只能发现到极少的假货。
要让假货消失,打击电商假货,关键要对症下药,工商总局、最高法以及广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已经提出了正确思路和药方,就是在落实电商平台的监管、打假的责任基础上,要像抓酒驾那样打假,提高制假售假的违法违规成本,根治线下假货产业链。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制假售假行为的处罚和打击力度,既要将他们罚到倾家荡产,也要让他们牢底坐穿。另一方面,质监等职能部门要不断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强化属地管理原则,铲除线下制假企业。只要没有了假货源头,就算售假商家想售假也没假货可卖。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勇
【时政热点:打击电商假货要对症下药】相关文章:
★ 四川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热点评析:食品永不过期 消费者权益谁来保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