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
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多半儿是从讲史中得来,有本事、有耐心抱着二十四史读下来的,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寥若晨星B.历历可数
C.孤鸾寡鹤D.光前绝后
【答案】A。解析:根据信息三,多半儿是个表数量的词,与________构成背离对应。选项B、C、D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量的概念,但A项寥若晨星中寥字与多半儿更能形成背离对应。C项中的孤、寡与B项中的可数表达的量太少而显极端,D项中的光、绝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而不符合句意。
申论:公务员的职业道德
2011年11月4日,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意见》要求,突出德在干部考核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的考核结果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意见》强调,考核道德品行,主要考核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
同时,国家公务员局也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宣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全体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并把该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职业道德培训内容涵盖公务员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内容,且涉及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
做人要有人品,做官要讲官德。所谓官德,主要是指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保持政治操守。由于官员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特殊身份特殊,官德缺失就会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导致腐败,其危害不可估量。无数事实早已反复证明,官德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官德缺失往往是官员腐败的第一道溃口。
如今,官德不彰、权力失范的问题颇为突出,媒体曝光的形形色色缺德官员的各色事迹,令人揪心,刺激着社会的敏感神经。有的官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官生活腐化、情趣低下,有的官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日记门、艳照门、微博门、短信门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官德建设刻不容缓。
为官必须修德,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重视官德的养成。古语云: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儒家笃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众所周知,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五德并提,彰显了官德修养的时代意义与时代要求。事实上,很多官员出问题,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官德上。
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表面上,官德只是官员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实质上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是法治缺位问题。事实上,当下官德不彰,权力失范,其背后是权力制衡机制的严重缺失。正如学者哈耶克所说,制度决定官员的变形与扭曲。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无德官员不敢轻易作恶;而一个坏的制度,却能让天使变成魔鬼,将人性的恶无限放大。
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理应是道德的楷模,官员的官德理应比一般群众的道德水准更高。官德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官德影响民德,影响社会风气。官德水准提高了,群众的道德水准随之也会提高,社会风气因此得以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得以提升。官德良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德不良,上行下效,殃及整个社会风气。
官德问题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官员的道德修养决非官员个人的私事、小事,与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密切相关,官员的道德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道德形象。
官德需要内在的修炼和培养,更需要外在的刚性监督制约机制。良好官德的养成,除了各级官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加强自身修养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机制。考核和培训固然重要,但都不是解决官德问题的治本之策。唯有法治和监督,才是解决官德不彰问题的根本之道。
把权力关进笼子,关进法治的笼子,用法治来驯服容易恣意妄为的权力,用法治训诫官员群体恪守官德、遵纪守法,编织一张依法治权的法网。道德和法律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刚柔相济的有机体,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要有机结合,依法治权和以德治官也要有机结合,不能把法律和道德两者割裂开来。实践证明,法治更能克服人性的弱点和道德的盲区,更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恒久性。法治兴,则官德兴;法治衰,则官德败。
编织一张权力监督的天网,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高度重视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将官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曝光在阳光下,同时监督要见实效,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官员要坚决问责。官员要有敬畏之心,没有监督就很难培养官员的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官员的道德水准就会滑坡,就容易恣意妄为和胡作非为。监督,唯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守护住官德的防线。
官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既恪守道德又敬畏法律、接受监督的活生生的好人,是一种既弘扬道德又崇尚法治的好的制度造就的好人。
关注查字典公务员,了解更多国考资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面试
题目一:你是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有媒体质疑你提供的数据,你怎么处理?
【答案要点】
作为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我代表的是单位的形象,我在现场的表现直接影响外界对本单位的印象。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微笑应对媒体的质疑。
首先,我要感谢媒体朋友,他能认真听我的发言并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我应该感到高兴,这也是对我的工作的大力支持。
其次,我会让媒体朋友明白,我们这次的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最新的统计数据得出的,当然,一份数据在统计上可能存在偏差,但是这种偏差一般都会很小而且客观上也不可避免的。另外,我希望他们能够明白,我们这次发布会的主旨是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发布会对我们的新产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份数据只是一个初步的概述,还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大家关注,也希望大家的注意力能够有所侧重。当然,如果媒体朋友仍旧对这份数据感兴趣的话,本人非常愿意与大家在会后继续讨论。
相信经过我的一番解释,媒体朋友都能理解我的意思,再而把新闻发布会顺利的引导到产品的主要功能的介绍上来。
事后我要总结这次新闻发布会的经验教训,再有新闻发布会的时候,一定要确定发言稿的准确,不能在新闻发布会由于发言稿的问题而影响发布会的顺利开展。
题目二:房价高影响人才流动,尤其是外地人,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要点】
伴随着部分城市房价的快速上涨,城市居民们承受着日渐增长的住房压力。高房价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隐形的重磅压力包,影响着人才对城市的选择。凭借资源、地域优势,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通常都是人才流动的首选,以至出现这些一线城市人才堵塞严重、中西部城市无人问津的两极分化。随着大城市的房价一路走高,其吸纳人才的优势逐渐减弱,中小城市则获得与之争抢人才的资本。借此契机,打开了一条双赢通道,人才获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而中西部、中小城市也摆脱一将难求的尴尬。
但与此同时我们需注意,我国逐步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就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如今,房价已将进驻城市的门槛拉得过高。过高房价对人才的流动,特别是外地人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择业行为,还因为背负房贷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以及自身发展机会的相应丧失,最终逼退了城市原来吸引的一些人才。那些无力购房的人们,包括当初被城市吸引来的人才,也只好选择离开。高房价,无形中形成一堵围墙,间接地限制了人才流动。对企业,其不利于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城市,不利于城市多元性的形成;对个人,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选择。如果一个城市房价无限制上涨,生活成本急剧上升,逼着人才离开,哪怕它暂时因高房价获得丰厚的财政收入,其发展也是短视的且不可持续的。所以,需警惕,当高房价悄悄改变人才选择意向的时候,城市未来的发展也就不是那么乐观了。
作为一名青年人,我认为不论是选择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应该建立在对城市环境和自身发展理性选择的基础上。我们当代青年择业观应该是理性化和多元化,过去那种一心往一线城市奔的择业观开始松动,发展机会、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等成了择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这种理性的、多元化的择业观既有助于青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城市间人才流动,又有利于我国人才总体上的合理分布。
本习题区选自:《公考资讯每周速递》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包含:公考资讯每周速递刊(每周发刊)和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专题刊(不定期发刊),每周五为订阅用户免费发刊,内容涵盖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及其他公职类考试的招考信息、备考指导、精品专区及考试练习等。您只需留下电子邮箱在线订阅即可及时了解相关资讯。详细订阅信息请查看网址:http://edm.chazidian.com/
关注查字典公务员,了解更多国考资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六十四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