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国家公务员 >备考资料 >时政热评:水泥城市,雨水往哪儿排?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时政热评:水泥城市,雨水往哪儿排?

2012-07-26 | 网络

改造城市排水设施成了北京大雨后最大的呼声。落后的地下设施与地面上不断耸起的高楼、路面上越来越多的机动车,已经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平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一场大雨来临,就能现出原形。面光里差是目前我国多个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到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人民日报》7月24日一篇文章中提及,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如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设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

除了排水系统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被忽视了:城市里的雨水,排到哪里去?除了河流湖泊,土壤是大水最好的去处。

一位媒体同行在东京等大城市看到,这些城市的步行道大多使用渗水材料。表面来看,铺路砖明显不如北京的平滑,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不算好看的砖,走起来很舒服,遇到下雨天,雨水也比较好往下渗。

记者走过有限的几个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路面似乎不像我们的这样坚硬。韩国首尔的人行路多由小砖砌成,小草从中间长出来,下雨时,雨水很快渗下去。德国更不用说,许多城市的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树木,遇到暴雨,雨水很快就可以流进草丛、树林。

其实,我们的祖辈早就总结出许多疏导大水的方法。在农村地区,修路的时候,两边都会挖上排水沟。可惜,城市在快速现代化建设中,忽略了这些土智慧。

为了缓解交通,立交桥跨过一层又一层;主路、辅路、人行道,全部被水泥硬化;广场也铺上厚厚的水泥、沥青,甚至停车场也都是一大块毫无缝隙的水泥地。路边的花坛、树木,甚至是草坪,也都被密实地圈起来,不让里面有限土壤跑到路面上,雨下大了,除了涌向下水道,无处可去。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业人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比较纯的绿地,径流系数是0.2左右,如果路面铺上了水泥或是沥青的话,径流系数一般在0.9左右,意味着雨水落在硬质地面上,只有10%可以渗透到地下,剩下90%的雨量,要完全靠地下排水管道排出。而如果是纯绿地的话,将有80%渗透到地下,也就是说,面积相同的绿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相差8倍。

我曾经留意观察北京的绿色隔离带,发现不管是环线主干道,还是狭窄的单向道,隔离带绝大部分都高出路面十厘米左右,里面种了灌木或草坪,都被水泥制成的砖隔离起来。下雨的时候,不仅路面的水进不到里面去,隔离带的水还要流下来,有限的绿地渗水,一点儿也利用不上。

雨水经过排水系统,最终要经过河道排走。可是,现在城市里的湖泊、河道越来越少。大都早就被填上土,轧得结结实实,然后盖上楼房。以天津为例,九河下梢的地方,原本许多河流、小湖,在本世纪初的几年,城区最大的湿地梅江,已经全部被开发为住宅区,湖泊、湿地慢慢都消失了。

城市内涝已经不是新闻,城市管理者、市政专家们都到国外考察过、学习过,媒体也报道过许多先进经验,现在是该认真改变的时候了。李新玲(《中国青年报》记者)

关注查字典公务员,了解更多国考资讯!

【时政热评:水泥城市,雨水往哪儿排?】相关文章:

河北政法干警申论热点:人民陪审员制度

热点时评:惩治学术不端呼唤“黑脸包公”

时事热评:“巨型雕像”拷问慈善的商业边界

时政热评:让社会的光明涤荡潜在的凶恶

时政热评:岂能“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护校安园”

【政策解读】总理为何紧抓大督查不放?

申论热点:医改进入“深水区”

【政策解读】规范民警执法,公安部发出哪些“大招”?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捍卫显规则,行更胜于言

推荐栏目阅读 国家公务员 备考资料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