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日前发布公告称,由于缺乏系统盘活,有些单位和项目的部分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未能发挥资金效益。其中,审计发现有94.28亿元专项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发挥效益,1.41亿元专项资金统筹后仍未及时使用。审计署当前对任何地方或单位以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等为借口拒不整合财政资金的,正坚决查处、坚决曝光,坚决推进改革、促进整合,以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5月18日新华网)
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虽然主旋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传统需求侧刺激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特别是过去屡试不爽的政府投资拉动,所以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绩效。在此背景下,居然还有很多钱长期趴在账上花不出去,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这显然是不能容忍的,审计署表态坚决查处,坚决曝光,目的不外乎要盘活存量。
从盘活存量的角度看,资金趴在账上花不出去显然有问题:要么这笔钱本来不该给却给了,要么这笔钱本来就没地方可花,要么当初要这笔钱是巧立名目,要么情况发生变化钱实在花不掉这些年每到年底,突击花钱都会成为公共话题,相比有些钱长期趴在账上,其实更严重的问题应该是,有些钱被毫无效率地花掉了。基于此,要求盘活存量,也一定要防止与提高绩效的初衷相悖。
我们熟悉一个词,叫做专款专用。预算安排这笔钱是用来做什么的,那么执行的时候就只能用来干这个,要不然就是资金挪用。基于这样的常识,转过头再来看受到抨击的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新说法,不免觉得有些奇怪。打酱油的钱,不是本来就只能用来打酱油么?如果地方政府随随便便就能把打酱油的钱用来买醋,那还谈何严格预算执行呢?不是编个名目骗来钱,就可以自己随便花了么?
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问题不是出在使用环节的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而是出在预算编制环节的不科学与预算审批环节的软约束。无论基于何种原因,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的结果,只能说明当初预算给钱给错了,没把钱给到更需用钱的地方,反而使之用于睡大觉。这背后,不得不让人想到诸如跑部钱进、审批经济之类的话题。解决之道在于限制权力,在于把权力关进笼子,在于强化预算硬约束;可是,要求地方把打酱油的钱用来买醋,走的似乎却是背道而驰的扩权路子。
财政资金长期趴在账上,不仅是预算给钱不合理的问题,同时也是没有纠错机制的问题。打酱油明明不需要那么多钱,冗余的钱长期闲置,为什么不能事后及时纠错呢?与其强令作为预算执行者的地方政府部门,自行将打酱油闲置的钱拿来买醋,为什么不能由相关部门收回沉睡的资金,然后再做统一安排?要知道,打酱油的钱,不仅可以用来买醋,可能还有更高效更急需的花钱领域,盘活存量固然重要,提高绩效更重要,目的不在于把闲置资金花出去,而是要高效地不浪费地花出去。
某种意义上,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不是资金闲置的症结所在,却是严格预算执行的应有之义。如果打酱油的钱随随便便就能拿来买醋,看似解决了资金闲置的问题,势必又会新增资金浪费的问题闲置的钱至少还是钱,浪费掉的钱可就不是钱了。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查字典公务员时事政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注查字典公务员,了解更多国考资讯!【时政热点:预算执行就应“打酱油钱不能买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