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马原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精析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马原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精析

2014-06-30 | 网络

一、人类社会是什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二)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作用,但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独立发挥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2010年第3题单选)

②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011年第2题单选)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意识的构成: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从反映水平的高低层次,社会意识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理论化反映。

②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社会意识形式划分为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指自然科学,还包括思维科学 、语言学、逻辑学。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例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恩格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出第一钢琴曲。

(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五)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三要素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要素,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③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不能离开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产关系。

(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分为两部分: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是经济基础的政治和思想表现形式。

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反动力量。

(七)社会形态

①社会形态,亦被称为社会制度,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②社会形态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所以,经济基础是划分不同类型社会形态的客观标志。

③社会形态,既包括经济基础(骨骼系统),又包括上层建筑(血肉系统),两者缺一不可。

(八)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

①其直接动机是民族利益。--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②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做出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

③取决于交往,交往有助于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实现社会跨越。--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

(九)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可能会出现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我们要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现象,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伟大真理。

二、人类社会怎么样:社会发展动力系统 (2012年第18题多选)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

②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①阶级的本质: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②阶级斗争包括经济、政治、思想三种形式,其中,经济斗争是最根本形式,政治斗争是最高形式。

③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所以,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持安定团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运用。

(三)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

①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人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质变。

②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③革命的爆发既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如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又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

(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①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

②社会主义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制度创新与一场革命都是邓小平对我国改革的提法。)

(五)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

①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010年第18题多选)

②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③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技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④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第一,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第二,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第三,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第四,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三、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二)人的本质

①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的类本质),二是人与人的区别(即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的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分的层次看,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人与人相区分的层次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马克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固有的抽象物,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条件下的人。由于社会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凝固的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各种社会关系都体现着人的本质,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三)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①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③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2013年第18题多选)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五)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②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较大作用的人物称为历史人物,正面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杰出人物,也叫英雄人物。

③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时势造英雄,是人民群众造就了英雄。

英雄造时势是唯心史观的观点。

④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所以,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只有顺应历史的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由此,英雄和人民群众任务共同创造历史是唯心史观的观点。

(六)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第一,历史分析方法;第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主要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的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就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1.原理的内容: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正是由于这种继承性,才有社会意识发展的独特的历史,才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整体发展。第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持世界文明多样性。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意义:(1)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基石。

(3)这一规律是我们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2.方法论意义:这一规律是我们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五、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自觉创造过程的统一。

2.方法论意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种统一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充分表现出人类以及各个民族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创造性。

2.方法论意义: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走向社会主义,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会出现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

2.方法论意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的结局。

2.方法论意义: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七、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动力原理

1.原理内容:(1)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在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2.方法论意义:(1)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自然问题、科技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

(2)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第一,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第二,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第三,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第四,要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马原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精析】相关文章:

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公开遴选机关工作人员公告

地理常识——我国地貌旅游资源(一)

公务员考试行测经典题型讲解:时钟问题

报考公务员需要什么学历,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学历要求

“虚权力”也会让国土官员顶风腐败

2017云南丽江市社会保险局招聘公益岗位补充公告

挤进公务员列车:态度加方法等于成功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七成人成春节"恐归族",是什么淡化了乡愁?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宪法(四)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谁来给“碧生源神话”洗洗澡?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