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考点(1)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考点(1)

2014-07-08 | 网络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考点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连结主客体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提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考点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1)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在受到客体制约的同时,又能使主体自身得到发展,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

(2)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②实施方案,把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考点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为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地改造客体。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提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也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考点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人的实践活动受意识支配,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实践。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④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导致实践失败。

(2)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应走在实践前头;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方向;③科学理论能够推动实践创新。

考点5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考点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考点7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1)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和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2) 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

提示:(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③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 认识中介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语言工具所组成。

考点8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1) 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局限性是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考点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 必要性: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表面的肤浅的;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深刻的。只有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2) 必备条件:①勇于实践,获取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考点10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等,对人的认识活动起调节作用,主要体现为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二者在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共同推动认识活动的发展。

考点1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

(2) 实现飞跃的必备条件:①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②把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和决定性环节。③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④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考点1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 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无限性是指,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考点13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决定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2)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反对认识落后于实际的右的错误,也要反对认识超越实践的左的错误。

考点14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 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检验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提示:(1) 一切唯心主义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其典型表现:一是马赫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一是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有用即真理。

(2)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考研政治马原第三章考点(1)】相关文章:

行政法和公务员法的考查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刑法(四)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九期)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七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一期)

备考的第一要诀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民法(二)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行政与行政法诉讼(三)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四十三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三期)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