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考点(1)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考点(1)

2014-07-08 | 网络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考点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其主要缺陷:一是夸大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忽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提示: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考点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①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其保持平衡时,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其失衡时,则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③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提示:(1)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

(2)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1) 在理论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2) 在实践上,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考点4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1)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2) 生产力结构构成。①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和劳动者。②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能够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提示: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5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

考点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生产发展和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①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②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考点8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提示: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考点9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提示: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考点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④仍然维护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的陈旧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会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造成它们之间矛盾尖锐化。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主要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考点12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提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①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系统) ,又包括上层建筑(社会的血肉系统) ,缺一不可。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③社会形态是历史的。

考点1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从纵向看,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实现跳跃式发展。从横向看,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考点1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在可能性空间中的创造性活动。

(2) 社会形态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提示:一个民族做出历史选择的特定原因,取决于自身民族利益、各民族间的交往以及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考点15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 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2) 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设想历史一帆风顺向前发展是不辩证、不科学的。

考点16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①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②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③规定了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④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⑤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 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地位和作用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并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

考点17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考点18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划分是由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考点(1)】相关文章:

行政法和公务员法的考查

917省考笔试后考生必做三件事

广西政法干警申论热点:理性爱国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六期)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行政与行政法诉讼(三)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三十四期)

公考加分政策取消 铺就公平竞争之路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考点(2)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导:四项目人员如何认定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四十三期)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