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手册(6)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手册(6)

2014-07-10 | 网络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本章导学

概述:

本章讲授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准备、发动、成功、失败的全过程。进入20世纪,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随后孙中山又将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样就为辛亥革命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获得胜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第二任政府临时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夭折,辛亥革命失败。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的失败表明,软弱的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在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共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又屡遭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本章重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命题重点: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的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5.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6.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7.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8.革命派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9.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10.1910年2月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了两次著名的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

1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

12.中华民国的诞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4.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洪宪皇帝。在人民的反对声中,于83天后取消。

15.二次革命:1913年因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而起,因战场主要在九江和南京而被称作赣宁之役。

16.护国战争:1915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与此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从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这些运动中,中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了主要角色。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出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社会急剧动荡,一场大的风暴就要来临了。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又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5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阶级基础,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与排挤,一直步履艰难。但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甲午战争后,迫于民族危亡的形势,全国曾出现设厂自救的运动。同时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投资设厂有利可图;第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尤其是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前后的激烈争斗,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给了民族工业发展的空隙;第三,清政府新政采取的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四,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收回路矿权利、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999理.23】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陈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大计,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并寄希望于当时的权臣李鸿章,以求知当道,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没有结果。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李鸿章等所开展的洋务运动的惨败,使孙中山进一步认识到清王朝已经不可救药,转而开始从事反清的革命运动。从此,孙中山放弃改良主张,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路。【1998文.5】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1991文.2】

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立即着手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绿林和防营进行武装斗争。1895年10月,孙中山决定进行广州起义,但由于消息事先走漏,失败,他本人也流亡国外。1900年10月,孙中山又在惠州举行了起义,起义历经半月有余,最终失败,但博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对民族民主革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99理.23】

从1901年起,进步知识分子在日本和国内出版了大批书报杂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和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1903年,先后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著作发表,这些著作被广为传播,影响全国,形成了一个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高潮。

1902年4月,章炳麟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宣传反清革命。而康有为发表《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美化清政府,诋毁革命。1903年6月,章炳麟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严厉批驳康有为的种种谬论,为革命高唱赞歌。他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1903年6月,邹容在上海出版《革命军》,章炳麟为之作序,在《苏报》上加以介绍和推荐。邹容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根绝君主专制,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中华共和国。他强调我中国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革命军》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清政府勾结租界逮捕了章炳麟,后又封闭了《苏报》。邹容出于义愤,主动投案。这就是轰动全国的《苏报》案。邹容备受折磨,含冤死于狱中,年仅21岁。1903年,留日学生陈天华写的《猛回头》、《警世钟》在日本东京出版。作者用白话文和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两书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两湖学界和新军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组织上进一步积聚力量,反清的革命组织在各地纷纷建立。1904年2月,黄兴与宋教仁、陈天华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推举黄兴为会长,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会员达500多人。同时准备举行的长沙起义,未及发动即遭镇压。1904年7月,吕大森、刘静庵和张难先在武昌成立了科学补习所。同年10月,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在上海成立光复会,推蔡元培为会长,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光复会主要在江、浙一带知识分子和会党中进行反清革命活动。其他不少省份也建立了类似的组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为建立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明确规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推黄兴为执行部庶务部总干事,总理不在时主持会务。设总部于东京,国内在上海、重庆、香港、烟台和汉口建立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海外设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以《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机关刊物。同盟会是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而建立起来的,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个全国性革命组织。它有明确的章程、纲领;会员入会有规定的组织手续,入会后有相应的组织纪律;有公举的领袖。因此,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998理.30】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政治革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认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君主制政体是恶劣政治的根本。因此,仅有民族革命是不够的,应在进行民族革命的同时,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无疑是顺应历史潮流,具有战斗力、号召力的纲领。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孙中山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均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孙中山认为,中国不用征税,仅仅靠地租收入,就足以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孙中山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走向富强,又可避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在领导反清斗争的同时,还号召革命派竭力打击保皇毒焰于各地。在1906年到1907年间,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双方进行了一场思想论战。

论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保皇派从维护清朝封建政权出发,宣扬忠君保皇,鼓吹光绪皇帝圣德,反对革命。革命派则针锋相对,以种种事实论证清政府其君则盗魁也,其官吏则群贼也。只有革命,推翻清政府,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是行君主立宪还是创民主共和政体问题。革命派批判了保皇派所谓民智未开、只能君主立宪的种种谬论,认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革命的实践,定能实现民主共和政体,适应世界进化之公理。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是维护还是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保皇派极力反对平均地权的政策,革命派则认为只有平均地权,才能改良地权之失平、人权之失平,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达到社会的平等。

这场论战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使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同盟会成立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开展武装起义放在了首要地位,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的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在黄兴的亲自带领下,120多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遇难者有72人被葬于广州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一开始各省立宪派倡导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镇压。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向请愿群众开枪,当场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从武昌起义到11月9日,短短一个月,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浙江、江苏、贵州、安徽、广西、福建、广东等13个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在其他省份,也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各省独立的政权出现了复杂的情况。一是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二是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三是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四是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这说明,革命虽然发展很快,但基础并不牢固,内外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的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临时约法》规定,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

《临时约法》还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就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94理.15】。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清王朝是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911年11月16日袁世凯在北京组成内阁,夺取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配合下,立即实行两面作战的策略,即以清政府势力与南方讨价还价,又以南方革命势力逼清帝退位。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下,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处境艰难。帝国主义国家竭力支持袁世凯而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以武力干涉相威胁;临时政府和各省都府中的立宪派、旧官僚势力又不断逼迫孙中山向袁世凯让步;作为临时政府副总统的黎元洪与袁世凯互通声气;立宪派的中心人物张謇则公开为袁世凯出谋划策;革命派内部妥协派已占上风。孙中山面对革命派的涣散状态和既成的议和事实无能为力,不得不对袁世凯让步,只得重申革命党人多次表白的意见,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孙中山对袁世凯是有警惕,并有所防范的。他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时,曾附有三项条件:1。临时政府定都南京;2。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3。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2月25日,孙中山派蔡元培为首的迎袁专使团前往北京。29日起,袁世凯指使亲信曹锟等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暴乱,各国也纷纷调兵入京,制造袁世凯不宜南下的气氛。许多立宪派分子、旧官僚和一些革命党人也信以为真,主张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孙中山被迫再次让步。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组织内阁。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离任。次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成立不到百日的南京临时政府不幸夭折,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时期。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一方面,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制定《暂时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

另一方面,袁世凯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国初年,表面上看,有约法,有国会,有众多的公开活动的政党,中国似乎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实际上,全部政权都操纵在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手中,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竭尽摧残之能事。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热衷于政党政治的宋教仁。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1月,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无法开会。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5月,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掌权,而且还可以传子传孙,其权限几乎等同于封建皇帝。中华民国只剩下了一块空招牌。

北洋军阀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不惜投靠帝国主义。袁世凯未经国会同意,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1915年5月9日,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竟然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皖系军阀段祺瑞执掌北京政府时,向日本借款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武力统一中国,其中西原借款前后共8项,总数达1.45亿日元。这些借款以东北金矿、森林,东北、山东铁路,国家烟酒专卖利润等为担保,便利了日本进一步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原料。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袁世凯公然进行帝制复辟活动。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帝制复辟活动遭到举国反对,袁世凯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仅12天就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破产了。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军阀、官僚本身就是大地主,他们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袁世凯在河南彰德等县占有的土地就有4万多亩,奉系军阀张作霖在东北占地150万亩。许多自耕农和半自耕农陷入破产和丧失土地的境地,变成佃农和雇农。北洋政府还通过清丈地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手段,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军阀和官僚还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如以梁士诒为首的交通系集团,控制了铁路和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具有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为北洋政府经理外债、内债和税收,还直接控制了一些工矿企业。有些军阀拥有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之财产。与此同时,广大人民却生活于极端困苦之中。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不久,又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恢复跪拜礼节,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一些清朝遗老遗少、保守分子纷纷组织尊孔复古团体,发行尊孔刊物,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常,甚至要求将孔教定为国教,企图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其反动统治。

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以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为导火线,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先后响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这场斗争只坚持两个月就失败了。

2.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但其要求党员个人绝对服从领袖,并采用打指模的封建入会方式,遭到黄兴等的公开反对。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3.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皖系段祺瑞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西南军阀陆荣廷、唐继尧被选为副元帅。然而,西南军阀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他们与直系军阀达成停战协议以后,便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在辞职通电中作出了南与北一丘之貉的结论。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传令粤军陈炯明部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岑春煊、陆荣廷。11月,孙中山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1921年9月,孙中山平定广西,统一两广。随后发布北伐令,以捍卫约法,恢复民国。但陈炯明打出保境安民的旗号,反对孙中山北伐,遭到孙中山的严辞痛斥。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反击。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们为推翻帝制、挽救共和所作的种种努力遭到了失败,但是他们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铭刻人心,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流传。中国社会的种种迹象,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000文.32】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由于当时中外反革命势力联合的力量远远大于革命力量。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2.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手册(6)】相关文章: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九期)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民法(三)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四期)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八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三十六期)

公考加分政策取消 铺就公平竞争之路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四十四期)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二期)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七期)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