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从真题看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思路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从真题看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思路

2014-07-16 | 网络

题目: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

【答案】

1.(1)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以小麦秸秆加鸡粪培育双孢菇,用菌渣加猪粪造有机复合肥,造果林都是体现。

(2)巧在从对立中把握了同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我们要在对立面之间创造一定的条件,让他向有利于我们的一面进行转化,材料中秸秆从包袱变成香饽饽,菌渣加上猪粪变成有机肥等都是体现。

(3)巧在利用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三则材料不同矛盾用不同方式解决就是体现。

2. 第一,从实际出发,认识和发现客观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矛盾双反面达到一个比较和谐,有利于我们的状态。

第二,我们要善于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创造相应条件,让事物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面转化。

第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用各自适合的方法去解决相应的难题。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三大规律,第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个是我们看到题目要求时首先应该意识到的。另外,我们还应该提高对题眼的敏感度。比如说看到包袱成了香饽饽,以及垃圾变得得利等就应该马上想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即对立统一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其特征。看到循环经济,以及自然相关的字眼就应该想到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一般哲学题目的第二个小问都是方法论,对应上边分析用到的原理回答就可以。

分析题考察的是考生的分析能力。我们前边也说过考研是选拔性考试,选拔的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这就决定了不是单纯考察我们的记忆,而必须把我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结合起来,就像我们现在搞学术,纯粹脱离现实的研究对社会没有任何实在意义,国家每年列出的研究项目肯定没有这样的。但我们好多考生也许不明白命题人这样的出题形式是想考什么,把自己记得相关的原理和方法论全部都写上去了,结果也没得几分,我们就感觉不公平了:我背得那么熟,一字不拉得都写上去了,为什么给这么点儿分,是啊,为什么那么低,咱想想,真那么简单,那命题人干嘛不直接出个简答题或者论述题,为什么还写那么多字的材料呢,对不对?以马原为例,马原里会考分析题的只有马哲,有的分析题会直接限定用什么原理去分析,有的不会。这个需要注意一下,不限定的通常会涉及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原理,考虑全面本身就是一个考点。但老师现在想强调的是不管大家答题是喜欢用归纳的思路还是演绎的思路,但一定要和材料结合,别空谈原理。分析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考生丢分比较严重的题型,一定要把握风向。

【从真题看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思路】相关文章:

巧用习近平语录为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增色

申论热点:“天价罚金案”提醒了什么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导:不同人群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

中共江西省委统战部关于公开遴选机关工作人员资格复审和面试的通知

保持心情愉快公务员考生考前准备和答题技巧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十四期)

申论热点:如何拆除医患“信任隔离墙”

四川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分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行测技巧:破解不定方程式常用三招

考前必看申论真题范文精讲:弘扬黄河精神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