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核心考点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核心考点

2016-11-01 | 网络

第四节 认识论

一、 认识的结构:主体、客体和中介

含义

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关系

类别

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相互作用

实质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

环节

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②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真题示例】

(2016)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D.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二、认识的基础:实践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③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经验材料+物质手段)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深入理解

生理素质

①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

②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间接经验

①人的知识,包含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②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③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

方法论意义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错误认识误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理论作用

理论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理论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方法论意义

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真题示例】

(2011)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格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题工程完后,格罗培斯格暂停修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走出了不少宽窄不一定的小路,格罗培斯格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洁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格设计智慧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践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2015)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三、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观点

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唯心主义反映论

认识路线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观点

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2.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基本特点特点

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缺陷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优越性

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反映性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到底来自并反映客观对象,在人的主观观念中含有不依赖于主观的客观内容。

创造性

人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进而以概念、符号、公式、图形等形式再现客观对象,在头脑中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反映性和创造性关系

关系

①创造离不开反映,创造过程是在多方面反映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实现的。

②反映也离不开创造,反映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

割裂联系

①否认反映的摹写性,使创造性脱离反映论前提,把创造变成主观臆想的创造,从而滑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②忽视反映的创造性,就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

四、认识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两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内涵

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

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

内涵

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

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

辩证联系

①两者相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②两者相互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③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割裂联系

①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工作中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②经验论: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在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错误。

【真题示例】

(2012)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知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2.两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

必要性

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

条件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必要性

①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

②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

条件

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把规律认识同利益认识相结合。

③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相结合。

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两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

内涵

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

内涵

①人的情感、意志;②非逻辑形式(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作用

非理性因素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③激发作用。

辩证关系

①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②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

③要同非理性主义划清界限。

4.两特性: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内涵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

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内涵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形式

循环往复。

实质

前进上升。

5.两统一:具体的、历史的

内容

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内涵

具体的

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

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错误倾向

保守

思想落后于实际。

冒进

思想超越实际。

区别

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联系

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

相互贯通

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方法论意义

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五、 真理观

1.真理与谬误

客观性

内涵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错误倾向

马赫主义

认为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实用主义

认为有用即真理。

一元性

内涵

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绝对性相对性

内涵

绝对性

①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关系

相互依存

①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有局限的;

②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相互包含

①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根源

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即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

错误倾向

绝对主义

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教条。

相对主义

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具体性

内涵

①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

②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真题示例】

(2014)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3.真理的检验标准

依据

真理本性

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

实践特点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

特性

确定性

①唯一标准。

②不可推翻。

③检验一切。

不确定性

①具体实践有局限。

②检验真理是过程。

③已被检验要继续。

六、价值观

1.价值

内涵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构成

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

特性

客观性

①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③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主体性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2.价值评价

内涵

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特点

①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正确反映价值关系,与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

功能

①激励作用: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②制约作用: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

③导向作用: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七、真理与价值

区别

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价值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

联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以上是查字典公务员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核心考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冲刺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选择考研辅导班,就选查字典公务员考研!

推荐阅读》》》

2017考研政治各科目核心考点狂背清单

2017考研政治核心知识点梳理

  2017考研时事政治冲刺复习

  本文为查字典公务员考研政治教研组老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认识论核心考点】相关文章:

2017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考点:四川公务员制度

2017省考行测数学运算特技:比较构造法

4.23省考备考:学会两招让你的申论文章“余音绕梁”

2017省考行测数量关系备考:代入排除法

2017省考备考之路,你出发了吗

2017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学技能:分论点论证

2017广西田阳县公益性岗位招聘拟录公示

2017省考行测数学运算备考辅导:不定方程

2017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公益性岗位拟录公示(第20号)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对基层工作经历要求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政治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