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考研信息 >考研常识 >考研备考误区分析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考研备考误区分析

2014-06-19 | 网络

纠正错误的观念是树立良好心态的前提。在此,查字典公务员考研研究中心就一些对考生有较大误导的认识作具体分析,以帮助考生认清其本质,走出误区。

1. 误区一:考研很难

其实很多同学都已经知道了,这实际上是由一种不加分析的、盲目心态造成对考研的错误认识。

2. 误区二:报考人数较多,竞争是激烈的

从表面上看,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的确不少,尤其是近年来,均突破百万大关,且仍有上升趋势。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扩招幅度,但扩招比例总赶不上报考增加的比例,也就造成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每年都在扩招,而实际录取比例却在下降,呈现相反的趋势。目前国内研究生总的录取比例徘徊在25%左右。单就这一数据来说,竞争是激烈的,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然而只要对报考考生的构成作一个分析,真相也许和表象恰恰相反;即使不是完全相反,至少是有较大出入的,下面对参考人员构成进行具体分析。

考研备考误区分析1

其中抱非上不可心态而落榜的人数和试一试、赌运气考上的人数大约持平,而在职认真复习的人数通常占总人数的5%,所以说,每年真正用心考研的人数大约占总人数的25%,与录取比例基本持平。录取人数和参考人数持平的考试又何谈得上竞争激烈呢?所以,只要你抱着非上不可的决心,以及和真实参考人员同等的付出,你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3. 误区三:购买过多复习资料,看太多参考书,搞题海战术

这一错误认识根源于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一方面,对一些考研图书销售机构来说,考生购买大量资料有利于扩大其营业额,增加利润,所以他们不遗余力的夸大考研的难度,宣称考生需要大量训练才足以应对。另一方面,一些往届考生错误的指导也在其中推波助澜。现实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一些过来人,他们成功经历过之后,在面对别人的虚心请教时会肆意夸大其所经历的磨难,以凸现出他们个人成就的来之不易;当然还有一种人,在努力走过之后会用轻描淡写的口吻来描述当初的艰苦努力。这两种人的态度对应考的学生来说都是极其有害的,很可能就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真实的考研其实与我们做其他的事情没有什么两样,不难,也不是很容易,需要一颗平常的心,适度的付出。

由考研的难度、考研的重点以及考试的范围所决定,真实的考研并不需要那种大规模的题海战术。虽然大量的题海战术在提高解题速度方面有所裨益,但就考研来说,每科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相对来说是充足的。只要你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情况下,足以完成全部试题的解答。就考试的范围而言,因为研究生考试范围的有限性,试题的设计更多的趋向加深,尤其体现在专业课的考查上。因此,我们所需要的,更多的是精度而不是广度。一味的贪大求全只会让自己的精力更加分散,导致更多的混乱和更多金钱、精力的浪费。我们在此忠告大家:与其浅尝十本参考书,不如把一本参考书看上十遍。尤其是慎重对待作为基础学习的第一本书,因为它会依照考纲把所有知识点罗列出来进行讲解,考生需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透彻领悟。

4. 误区四:经常逛书店以获得更好的辅导资料

就目前的考研图书市场来说,辅导书在大体上趋向于同质,而不是异质。这是由其考纲所限制的范围根源所决定的。之所以存在小异,是因为图书作为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它必须有自己的一些卖点,即能为考生在同质的基础上带来一些额外的、不同利益的好处。只有考生由此卖点所获得的利益大于其购书所花费的金钱和精力,考生才会真正从书中获益。但事实上,众多图书的卖点所带来的附加利益极小,完全不足以抵消上述成本。而很多考生,尤其是对考研抱着一种神秘感的考生,都更趋向于冲动购书,一旦稍稍发现哪本书有些特色即毫不吝啬地大掏钞票。造成的结果要么就是泛而不精(这是考研之大忌);要么就是,大量图书崭新如一的堆在一角,等到半年之后忍痛甩卖(当然如果是后者的话还幸运些,因为他有较大的可能已经上线了,虽然浪费一些金钱,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考研用书贵在精而不在多,过多辅导书只会给自己备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备考方向的混乱。

考生购书,请三思而行!

5. 误区五:每次背太多的参考书上自习

每当看到众多的考生背着一大包书走向教室,我们就在想,是否每天非要背着一大包书才能实现全方位的复习,那些经常简单拎着一两本书的考生就不是在认真考研?然而,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每次仅仅拿那么一两本书上教室的考生,通常就是那些为数不多的高分得主;而前者通常要么是失败,要么就是勉强上线的考生,鲜有高分得主。

泛而不精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的大脑。事实证明,人的大脑如果在较短的时间里过于频繁地转换学习的内容,会减缓大脑对各科知识的吸收能力,效率会更低。一般来说,上午、下午和晚上各看一科,一天看三科,在每个阶段多余的时间大脑作适当的休整是比较合理的,而时间间隔过长则会导致遗忘和学习的不连贯(学习的不连贯也是学习的大忌之一,正如一个人在墙边爬梯子,想看到外面的风景,本来梯子有五节,而某人每天总是从第一节爬至第四节,就停下来。每天都看他在辛苦地爬,却总也到不了第五节,所以总也看不到墙外的风景。这和某些人也很勤奋地学习,但总也达不到成功的彼岸的道理一样)。这也许是那些每天只拎一两本书上教室的考生能考出高分的原因之一吧!

背着一个大而沉的书包上自习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对人身心的影响。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每天都背着很沉的东西做事,其心情是不会开朗的。而每天拎着一两本书,这种轻松愉悦的表情,久而久之地也会给人带来自信,让人轻松应考。高手从来就是简洁行事。

6. 误区六:应试方法不重要

应试方法说通俗一点就是应试技巧,很多人在谈到应试技巧时,往往显出不屑一顾的样子。的确,学习无捷径可走,但没有捷径并不同于没有方法。捷径是距离的改变,而方法则是效率的提高。对同一个目标而言,虽然距离之间不会有太大差异,但不同的效率则会极大的改变一个人做同一件事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或时间)。

对于所有考研的考生来说,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其终点也就是通过考试,起跑线与终点之间距离没有太大的差异。为什么有些人在短短的几个月就可以达到终点,而有些人却花了几年时间?其根源就在于方法的不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应试也是如此。虽然埋头苦干也可以达到成功的彼岸,或者让人心里感到安慰(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至少我在努力),但有效的方法却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事情,如果后者可以轻松以对,为何不选择后者呢?何况我们需要为一场考试去慷慨的挥霍自己本可以节省的宝贵青春时光吗?

好的方法是对事物规律的把握,也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好的学习方法无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时间的科学高效的安排(即什么时段作什么样的事效率最高,充分利用每个人人体生物钟的周期);

(2)学习资料的科学高效的使用(即对于辅导资料,如何使用才能最有效率);

(3)学习进度的合理控制(即在什么时候应该完成一些什么内容)。

考研亦如此!本书后面附有以此为基础、经过科学研究而为考生精心制定的时间安排表、图书高效使用表,望考生能根据该表拟定的思路选择自己最好的复习方案。

【考研备考误区分析】相关文章:

2017省考行测数学运算备考辅导:不定方程

申论备考:文章开头三种写法

公务员考试面试入门指导

考研政治主观题备考需要攻克六大难题

2017国考报考须知:确认之后能改考试地点吗?

考研政治邓论复习应学会表述

考研政治主观题备考需要攻克六大难题

申论文章标题拟定的误区与应对方法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公车实名制”

公务员考试历年联考真题答案及解析汇总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考研信息 考研常识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