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选调生考试交流群:368746316
5分钟快速了解选调生
免费领取备考手册
【导语】查字典公务员选调生网为大家带来了选调生面试最新热点:长城被毁 文物保护不容忽视。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你们高效备战考试。
》》面试热点背景链接
近日,一则最美野长城被抹成水泥地的消息引发热议。照片显示,有700年历史的国家级文保单位,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有一段一两公里的城墙与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墙垛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
这修的村村通吧?有网友戏言。远远望去,那段长城确实变成了一条硬化路面,煞是刺眼。应承认,这段长城已有700年历史,风吹雨打,年久失修,如果放任不管,不仅可能毁于一旦,还会伤及游客安全。修葺名正言顺,确有必要。
政府把关需严谨
进行文物修缮应遵循严格流程,从报批到施工,一环扣一环。就说小河口长城吧,要从县、市、省逐级上报修缮计划和方案,最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才能按方案进行修缮工程。在这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以发现问题。结果,修缮完毕却是这么个鬼样。试问,在整个报批、审核与施工过程中,各路专家、官员究竟是怎么把关的?
据《新京报》报道,辽宁省文物局局长丁辉表示,小河口长城的确是按照方案进行修缮的,整个修缮过程合理合法,工艺没有问题。但他同时也承认确实修得不好看。这哪里是好看与否的问题,分明是文物遭遇野蛮修复、被人为破坏的问题。退一步说,修缮方案没问题,施工过程也没问题,结果文物遗址惨遭毁灭性破坏,那么该谁来担责?
文物保护不容试错
文物就是历史的见证,如果变成谁都认不出来的新东西,还能叫文物吗?这不是说文物不能修缮,而是说文物保护经不起试错,不可轻易乱动。不是说今天弄坏了,明天还能够给改回来。一旦做错了,对文物本身而言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也因如此,任何文物修缮保护方案都要非常小心地论证,不容犯错。但从小河口长城的失败教训看,至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并没有严格履行职责。否则,为何直至修缮完工两年后,等到网友曝光才发现问题所在?
对文物真正的保护,不是随心所欲地给它们涂抹上现代的艳俗色彩,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适当加以修缮。最基本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做到修旧如旧。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对筹建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的报告做出批示,修旧如旧,保留原貌,防止建设性破坏。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做好文明传承工作,让后人能看到历史本来的风貌,防止不规范的文物修复变成自毁长城的胡来。
文物保护须遵守法律规定
修缮长城必须遵循法律法规,不能只有热情,不讲套路只求安全,不求气韵。像这种修法,将长城修得面目全非,不仅全无昔日的精神风貌,还改变了它的具体形状,这是修复还是破坏呢?
2006年颁发的《长城保护条例》明确要求,长城的修缮应当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长城段落已经损毁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当地相关部门在修缮前也许办理了审批手续,但是在具体修缮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了相关要求?
事实上,《长城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造成长城损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问题是,像这种修复性破坏,该如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为了有效遏制频见的破坏性修复,应先提高违法成本入手。即便是无意破坏,只要造成破坏事实,当事人就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失职渎职的监管人员也应该被问责。
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特别是文物保护部门应该承担起责任。这种责任不只是审批,也不只是事后调查,而应该提前介入、动态跟进。比如在修复过程中应派专家指导;应对直接参与修复的施工队,进行专业培训。同时,监管部门全程跟踪,不能到了最后验收阶段才出面。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曾是非常响亮的口号。今年恰好是《长城保护条例》颁发实行十周年,最美野长城受损令人痛惜。据统计,近三成长城正在消失。保护长城,修缮长城,刻不容缓。但是,绝不允许再出现破坏性修复。不独长城,任何古建筑都须让破坏性修复走开。激发法律威力,唤醒监管部门责任,动员国民保护热情,多策并举,这样的悲剧才能少一些。
》》面试热点延伸阅读
有媒体总结,除了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这个案例,还有辽宁朝阳的清代壁画中的仙女被修复称花大姐,杭州民国古建筑秋水山庄被刷上土豪金等案例。它们的共性是,以维修之名,行破坏之实。也许相关人员并非存心破坏,但恶果业已造成,使原建筑失去了基本的美感,形神尽毁,惨不忍睹。
曾有业内人士调查后感叹,在我所走访的历史文化建筑中,70%以上遭受破坏是缘于这种破坏性修复。与一般的破坏相比,破坏性修复显然更隐蔽,危害也更大破坏文物往往不敢名正言顺,而破坏性修复则可堂而皇之,有组织地突进。
【选调生面试热点:长城被毁 文物保护不容忽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