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2年12月1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产业竞争力蓝皮书》中指出,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考验,建议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整体国民收入水平。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后,经济增长乏力、增长放缓、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现象。
【范文】
中等收入陷阱的第一个诱因是经济风险。经济增长是双刃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以劳动力富裕、用工成本低、能源资源价格便宜等比较优势,积极吸引外资,面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但也带来代价高、消耗大、收益低、失衡严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制造业大而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
我国三产比重过低,产业结构亟须优化。许多行业都集中在加工组装领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一些规模很大的加工厂,只是生产车间,在研发、技术、专利、标准制定和品牌、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往往是人家说了算。由于产业缺芯,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靠国外,大量产业利润只能拱手让给外方,造成沿海众多加工制造企业工厂大了,员工多了,工资却涨不上去。
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近两年,用工荒频现于东南沿海,并向中西部扩散,农民工中的青壮年比例明显下降,劳动力供求关系开始朝着刘易斯拐点发生全面性、趋势性变化。随着用工成本增加,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正在减少,并影响到中国经贸的国际竞争力。
过于倚重投资驱动,环境压力增大。
我国近30多年走了一条典型的高强度投入、外延式发展道路,追求超高速增长,各方面绷得太紧,直接带来了资源透支、产能过剩、排放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9.5%,一次性能源消耗达32.5亿吨标准煤,能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电力、钢铁、有色等8个行业单位产品平均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
需求结构不平衡,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
一个高收入国家都是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导的消费型社会。而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三大收入主体结构中,天平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和企业在获得高收入增长的条件下,将较多资金用于投资。分配失衡制约着消费能力,居民消费较难扩大。2001至2010年,我国投资率从36.5%升到48.6%,消费率则从61.4%降到47.4%,其中居民消费率从45.3%降到33.8%,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甚至低于金砖国家的巴西、印度。
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大诱因是社会风险,即没有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导致一系列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使发展大跌跟头。主要表现在:
收入分配失衡,贫富差距拉大。
从全世界看,收入差距过大虽不是用来判断是否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标志,但它加剧了不平衡,导致的社会问题很可能引发一国落入陷阱。拉美一些国家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仍高达0.6以上,占其人口1%的富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的逾50%,而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这正是有的国家迟迟未能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一个原因。
城市发展贵族化,形成城乡新二元结构。
眼下,中国大城市华灯璀璨、高楼林立,可是,城市化一味求大求洋求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房价高、就业难、看病贵以及教育、养老、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面临城市化陷阱。
阶层固化苗头显现,向上流动的路变窄。
在城市人口中,本地人、外地人,体制内、体制外,户籍、出身,不同标准给人们贴上不同的标签,不同人群被进入不同的发展通道,人群结构代际分化,底、中、上的阶层分野正在加剧。社会结构固化、人员流动性不足,阻碍了资源要素特别是人这一最核心要素的合理配置,造成动态上的不平等,限制了人的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甚至增长停滞。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主动彻底地转变发展方式。每个经济体都有阶段性的成长极限。中等收入陷阱,犹如一个人的中年危机。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于能否主动、彻底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水平、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向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跨越陷阱,必须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在跨越贫困陷阱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驱动,并由此形成过度粗放的发展模式。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经济大国变为经济强国,要靠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驱动。避免直落陷阱,就要在经济层面坚持内需为主,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同时,一方面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力素质,一方面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先机,增加在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比重,改变经济增长对传统比较优势的依赖,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基石的新竞争优势,并力挺民营经济,激发创业、创新、创富的微观动力。
第二,跨越陷阱,必须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鼓励先富,更须实现共富。这就要以工资改革为核心,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再分配环节更趋公平,进一步降低基尼系数,藏富于民,着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政府要在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此基础上,壮大中间阶层,多创造低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弱势群体不被边缘化,提升全民的幸福指数。在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进城农民市民化。
第三,跨越陷阱,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消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复杂诱因,归根结底靠体制机制改革。一些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羁绊,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寻租、投机和腐败现象蔓延,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被大大扭曲,以致在陷阱里越陷越深。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要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在利益格局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破冰,在经济转型中注重政府转型,最大限度地释放发展活力,拓宽发展空间,为跨越陷阱助跑。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更大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新思维、新路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学会在深水区游泳,就要走出GDP情结,以民富优先为导向来改革。
第四,跨越陷阱,必须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国在转型中积累的不少问题,比如国企减员增效、税费负担、土地征用和拆迁以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都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未来几年应立足国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让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并将之转化为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从而不断化解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成因和潜在风险。
【面试热点:中等收入陷阱现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