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硕 >法律硕士辅导:法制史要点(7)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法律硕士辅导:法制史要点(7)

2014-07-31 | 网络

法典内容的变化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了融合

1、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

(1)八议魏明帝在制定《魏律》时,以《周礼》八辟为依据,正式规定了此制度,主要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包括:

A议亲(皇帝亲戚)

B议故(皇帝故旧)

C议贤(有传统德行与影响的人)

D议能(有大才能)

E议功(有大功勋)

F议贵(贵族官僚)

G议勤(为朝廷勤劳服务)

F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注意:从此此后,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重要内容,唐律中的名例律在五刑、十恶之后即规定了八议制度。

(2)官当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罪的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

A《北魏律法例篇》规定:每一爵级抵当徒罪2年

B南朝《陈律》规定更细,凡以官抵折徒刑,同赎刑结合使用。

注意:这表明当时封建特权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唐律疏议》礼法统一的法典

1、《唐律》的修订过程从《武德律》到《永徽律疏》

(1)唐高祖李渊奏上《武德律》唐代首部法典;

(2)唐太宗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在此基础上,参照隋《开皇律》更加厘改,制定新的法典,称为《贞观律》;

两者均为12篇500条。《贞观律》增设加役流,缩小连坐处死的范围,确定了五刑、十恶、八议以及类推等原则与制度,基本上确定了唐隋的主要内容和风格,对《永徽律》及其他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2、《永徽律疏》(《唐律疏议》)的颁行

(1)高宗永徽二年,长孙无忌、李绩等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害,更为情理切害,奏上新撰律12卷,是为《永徽律》;

(2)鉴于当时中央、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每年科举考试中明法科考试也无统一的权威标准的情况,唐高宗在永徽三年下令召集律师学通才和一些重要臣僚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的解释,撰《律疏》30卷,与《永徽律》合编在一起,称为《永徽律疏》;

(3)至元代后,人们以疏文皆以议日二字始,故又称为《唐律疏议》;

注意:由于疏议对全篇律文所作权威性的统一法律解释,给实际司法审判带来便利,因此其作用至重。

3、《永徽律疏》的历史地位:

(1)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2)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几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保存下来得最完整、最早、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古代成文法典。

(二)十恶隋唐以后历代法律中规定的严重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常赦不原的十种最严重犯罪

1、从重罪十条到十恶渊源于北齐律的重罪十条

(1)隋《开皇律》在重罪十条的基础上加以损益,确定了十恶制度;

(2)唐律承袭此制,将十恶列入名例律之中。

2、具体内容:

(1)谋反:谓谋危社稷,指谋害皇帝危害国家的行为;

(2)谋大逆:指图谋破坏国家宗庙、皇帝陵寝以及宫殿的行为;

(3)谋判:谓背国从伪,指背叛本朝、投奔敌国的行为;

(4) 恶逆:指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属的行为。

(5) 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为。

(6) 大不敬:指盗窃皇帝祭祀物品或皇帝御用物、伪造或盗窃皇帝印玺、调节器配御药误违原方、御膳误犯食禁,以及指斥皇帝、无人臣之礼等损害皇帝尊严的行为。

(7) 不孝:指控告祖父母、父母,未经祖父母、父母同意私立门户、分异财产,对祖父母、父母供养缺,为父母尊长服丧不如礼等不孝行为;

(8) 不睦:指谋杀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长等行为;

2、重罪十条的产生北齐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的十种重罪的总称,分别为:

(1)反逆(造反);

(2)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与宫殿);

(3)判(判变);

(4)降(投降);

(5)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

(6)不道(凶残杀人);

(7)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

(8)不孝(不待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

(9)不义(杀本府长官与授业老师);

(10)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

《北齐律》规定: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注意:把重罪十条置于律首,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慑力量。

3、刑罚制度改革

(1)规定绞、斩等死刑制度

(2)规定流刑死刑的一种宽贷措施,分5等,每等以500里为基数,以距都城2500里为第一等,至4500里为限,同时还要施加鞭刑;

(3)规定鞭刑与杖刑改革以往五刑制度,增加鞭刑与杖刑(后北齐、北周相继采用);

(4)废除宫刑制度北朝与南朝相继宣布废除宫刑,自此结束了使用宫刑的历史。

4、准五服制罪的确立《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的制度。以丧服为标志,区分亲属的范围和等级

按服制依亲属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1)确定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

(2)亲属相犯时确定刑罚轻重的依据斩衰亲服制最高,尊长犯卑幼减免处罚,卑幼犯尊长加重处罚。袒免亲为服外远亲,尊长犯卑幼处罚相对从重,卑幼犯尊长处罚相对从轻。

注意:依五服制罪成为封建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影响广泛,直到明清。

5、死刑复奏制度奏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为唐代的列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法律硕士辅导:法制史要点(7)】相关文章: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宪法(四)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刑法全真模拟试题及解析(二)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公务员法(一)

公务员法解读:公务员录用制度适用哪些人员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法理学(一)

行政法与行政法诉讼(二)

公务员法解读:如何理解二级申诉制度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宪法(三)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民法(二)

公务员法解读:公务员录用一般有哪些程序(下)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硕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