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联考综合 >靠意志力坚持复习都是耍流氓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靠意志力坚持复习都是耍流氓

2016-09-02 | 网络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都是一件苦差事, 比如我们看到别人学画画或弹琴,报了班却很难坚持下去。持续而快乐的学习方法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或许本文会给你一定的启发。

一、学习这件事儿,需要掌握一个好的策略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周围有没有这样一些人,或者你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会很多的技能,比如音乐、体育、艺术,样样都能,非常多才多艺。我周围就有这样的人,游泳打球、下棋插花、吹拉弹唱什么都会,工作竟然也不落下。

我就想:他们太有意志了,学习能力太强了,我这种懒癌肯定不行的。

后来有一次,某个样样都能的朋友跟我说:你们咨询顾问每次学习一个新的行业或者公司,短短几天就可以了解到这个行业的大致情况,而且还乐此不疲,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然后我突然觉得,我在工作上可以快速学习,凭什么学其它东西就不行呢?后来我就把在咨询行业学习的一些方法用在学习吉他上面。

具体怎么做一会儿在过程中跟大家分享,先说结果,我大致学了3-4个小时然后自弹自唱了一首歌,而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碰过吉他,也没有任何乐理知识的基础,乐感也非常一般,最重要的是,我的手还特别短(弹吉他的朋友肯定知道手短的痛苦了)。

经过这件事情,我发现学习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只要我们掌握一个比较好的策略即可。

二、快乐学习要做到什么?

先抛开学习,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做一件事情,能够持续而且快乐,会是什么样的事情呢?

其实不外乎三点:喜欢、擅长、有价值。所以,学习也是一样,要做到持续且快乐的学习,无非以下三点:

1. 我们喜欢这个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本身; 2. 我们能够学得好,能够让自己有成就感; 3. 这种学习能够帮我们带来价值。

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一个不能给你带来成就感和价值的学习你会很难持续喜欢,但如果你不喜欢的话也很难做好。

另外,这三个要素不光在学习方面,工作和生活的所有事情基本都是如此。你要选择一个工作,应该也会去选你喜欢的、能做好的并且能够帮你带来足够收入(价值)的工作。

从这三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如何让我们快乐且有效地持续学习。我概括为四点:

1.按需学习:学习的东西是否对现阶段有价值; 2.调整心态: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是否会喜欢它; 3.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了解自己的风格并且调整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决定了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三、按需学习:想学那么多,却一样也没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想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看到别人学画画或弹琴,报了班却坚持不下去;工作当中发现自己思维方式欠缺,收藏了不少文章,但是再也没打开过;觉得心理学很有用,去找人推荐书目,买来放在床头却从来没翻开。

我们想做很多事情,可能也开始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没有多少是坚持下去的。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意志力更加有限,一天8小时看网页没问题,但一天思考4、5个小时,人会被掏空。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个筛选,把真正有价值、能够坚持的学习内容筛选出来。那如何筛选呢?

我们先来看看,学习都有什么特点,了解自己之后才能做出正确决定。关于成年人学习有很多研究,概括来说,成年人与小孩的学习有四个大的差异:

1.自愿。小孩学习一般是家长安排的,我们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不上学,但成年人是有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学习、只娱乐。所以,成年人的学习内容,必须让我们看到紧迫性才行。 2.经验。小孩的脑袋是空的,他可以接受任何东西。但成年人有自己的经验,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把学习内容跟经验做个对照,决定是否接受。同时,如果学习的内容超出我们的经验太多,往往我们也很难看到价值。 3.自主。相比小孩来说,成年人有更多主见。我们接受哪些信息、哪种方式,都是有自主性的。所以,我们选择的学习,应该是能让我们有参与感,而不是说教型的。 4.行动。如果学习的东西,我们没有机会应用,或者不知道怎么应用的话,我们就会忘记。不管学习的内容有多好,只要不能使用,我们最终都会觉得没有价值。

所以,综合以上四点,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1.有用:对我们现阶段要有用的,这个用处不一定是工作或者赚钱,也可以是让人放松等等; 2.匹配:跟我们的经验背景相匹配的,不会太粗浅,也不会太深奥; 3.参与:能够有参与感的,说教式的学习最好不要参与; 4.应用:可以应用到行动中去的,跟我们的工作、生活相结合的。

其中,对于有用这个原则,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

1.长期有用的东西,你需要把它转化成短期有用:有些学习内容,短期内就可以找到用处;而另一些学习内容,对你未来是很有用的,但是现阶段看不出,所以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价值场景。

前面我提到的学吉他,学完之后马上就可以跟朋友得瑟,而且对我来说,它是一种很有效的减压方式,所以短期就有用。但是,有些学习内容对你来说是长期有用的,现阶段看不出。

比如你要去训练思维方式,你知道它有用,但短期之内看不到效果,而且短期之内也不能让你事业上有什么明显提高。那怎么办?你必须创造出一个短期的价值场景出来。比如,我就开了个公众号,规定自己每周要写一篇文章,而且必须是写方法论之类的,把它作为我学习总结、反思、应用的一种方式。

这样一来,本来思维方式的反思和学习是看不到短期作用的,所以每天或者每周去总结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但我把它写在公众号里,这时读者点赞和转发就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这样通过把长期有用的东西变成短期有用的东西,让自己很好地坚持了下去。

2. 一个大的学习内容,拆分出有用的组成部分:学吉他,需要培养乐感、学习乐理、学习理论、练习指法等等。但是,我学吉他并不是想要成为多么顶级的吉他手,只是为了排遣和放松,那会几个基本的和弦,然后左手会按弦和切换,右手会扫弦,其实就够了。

所以,当你开始学习的时候,也需要识别出这个领域内,哪些是对你最有用的,而不是一股脑儿全盘接受。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在果壳的在行里有个行家账号,今天刚好见了一个人,她是个财务顾问,专门去找潜在的创业项目,把项目卖给投资人,做融资对接。

她的困惑在于很难跟创始人建立交流,因为她对这些项目所在的行业并不如创始人那么了解,所以她找我,是为了知道如何加深行业理解,从而跟创始人对话。

但其实,她对行业再怎么了解,是不会比创始人更加深入的,所以,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她选择一个点,做深入学习,而那个点可能是创始人不知道的。

所以我最后给她的建议是:

第一,接触到项目的时候,先去了解那个行业的基本信息,比如上下游、商业模式、宏观环境、痛点,这些是比较容易快速学习的,有了这个基础,在众多痛点里面找一个,去做深入研究,然后在交流的时候可以着重于这个点,让对方觉得你是懂这个行业的;

第二,作为财务顾问,她的优势和价值在于,对投资方更了解,投资人通常投什么样的项目、看重什么东西、投资过程如何,这些是创始人所不了解的,也可以作为重点去介绍。

所以,我们学习有用的内容,不仅包括选择有用的学习领域,也包括对领域做一些拆分,分解出对自己最有用的模块并学习。

所谓按需学习,就是我们在开始任何一项学习的时候,不应该是草率或心血来潮,而是需要确保学习的这个点是有用的,它能够匹配你现在的状态,能够参与并应用的。

四、调整心态:靠意志力坚持学习,是个幻想

我们经常会听到诸如此类:如果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一年词汇量就几近8000了,基本就是托福的词汇量了;如果坚持每天写2000字,两个月就12万字了,就可以出一本书了。

我们都知道积少成多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是坚持的了的?因为光靠意志力真的很难!

一般人提到学习就已经头大了,还要终身学习,简直人生无望。说起来很容易,其实做到确实不易,包括我自己。

因为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任何让自己坚持的事情,都会消耗能量,让你感觉非常累。当你坚持学习的时候,不是学习这件事情累着你,而是坚持这件事情累着你了,意志力耗费了大量能量。

另外,用意志力坚持学习,其实还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学习很痛苦,我是不想做的,所以才需要意志力。所以我们总跟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一定把这本书看完、一定要考完CFA,只要挺过去就可以继续看电视、刷朋友圈、玩游戏了。

其实一旦抱有学习完就可以出去玩了这种心理,学习就肯定不会快乐。因为这种心理的暗含前提是:学习是一种牺牲,看电视、刷朋友圈、玩游戏才是人生的终极快乐。

然后,当你抱有学习不快乐、学习是牺牲的心理时,那么每次学习过程中,大脑内部和痛苦相关的区域就会被激活,进而就趋向于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不痛苦的事上去,比如刷个朋友圈、看集美剧。

长此以往,大脑就会慢慢建立起非常稳定的神经结构,一旦你拿起书或坐到书桌前,就会产生痛苦,然后,你就会不自然地拿起手机,甚至你都没注意到这个习惯性动作。

如果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那你必须要告诉自己:我需要的不是美剧,我需要的是学习这本书,这个才能给我长久的快乐。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把一切诱惑全部隔离开,不要指望意志力,因为意志力往往惜败于诱惑。

当你这样扛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形成习惯,这个过程之后,学习造成的痛苦会轻很多,它就跟你吃饭睡觉一样,已经习惯成自然。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一段时间不看电视后,你甚至都想不起来看电视这件事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它比意志力更可靠。

我学习吉他的时候,手指一直摁着,时间长了会很痛。如果一直让自己坚持,其实挺难的。我就想起之前在街头看流浪歌手弹吉他,于是在练习的时候我就进入一种幻想:

幻想自己抱着吉他在黄浦江边,完全是流浪歌手的身份在表演,甚至着装和语言都虚拟好了。因为从小喜欢看武侠小说,特别憧憬小说里的江湖生活,所以练习的时候出现这种幻想,我就会感觉自己在做快乐的情,很容易就忽略了疼痛。

所以,如果决定了要学习(前提是学习的东西符合前面讲的原则,也就是说,学习的是有价值的东西),那就不要觉得自己在牺牲,不要觉得需要靠意志力。直接告诉自己:我是在做快乐的事情,我不需要受欲望束缚,学完我就能怎样了。

以这样的心智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摒弃诱惑,等习惯养成,自然就轻松了。

在心态方面还要补充一点, TED演讲里有一期叫《The first 20 hours》,它说过去我们都讲一万小时理论,很多人觉得很害怕,学一个东西要练那么久,然后就打退堂鼓了。

实际上,一万小时是说成为顶级专家,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个前提。其实普通人学一个东西20个小时就够了。

我们看下面这张图,要达到右边A的点需要1万小时,但是达到B那个点,可能20个小时候就够了,学习的大部分事情其实达到B或者A和B之间足矣。

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到A点的领域,可能也就一个甚至还没有。

总结一下就是,一旦选择了学习一样东西,我们就需要告诉自己它积极的一面,并想象实现了它之后的快乐场景。

同时也需要明确,你是想成为顶尖专家、还是学到及格就可以,这样就能够合理分配精力,做到最佳的投入产出。

五、 提升元认知策略:让学习更有成就感

一张双关图,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看到的可能是美女的脸,也可能是树与飞鸟,这是源于知觉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跟我们的过去经历、兴趣领域等各方面都是相关的。

其实学习也一样,我们每个人基因不同、经历不同,所以认知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有人善于反思,有人善于行动;有人擅长逻辑,有人擅长经验;有些人喜欢一个人总结的学习,有些人喜欢大家一起学习,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不同的学习风格。

而学习风格本身受天性影响很大,很难调整,但风格没有绝对好坏,只是说任何风格都有相应优劣势,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学习能力强的人,除了智力和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优势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了解和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风格,明确优劣势,进而调整学习方法这种能力我们叫做元认知,它是对于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学习东西比较快,知道自己的盲区,知道哪种方式对自己有效,并且会不断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

元认知这个概念可能有点抽象,举例来说:我学习风格比较倾向于逻辑,平时说话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东西不符合逻辑,它再有见地,我也得把它套到一个框架当中才行。

我感觉我的世界是充满各种框架的,没了它们我的工作和生活可能就会紊乱。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特点,所以每看一本书,就会先看目录,然后快速浏览并掌握大框架,再细读的时候,就会知道每一部分是在哪个框架下,进而对这本书也会消化吸收更充分。

但有些人就不一样,他们偏爱跳跃式的学习。这是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风格,当然也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目的都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那么,那些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呢?基本就是这五个方面:

1.筹划学习新知识时,需要推理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研究一个行业,重点看其宏观环境、如何盈利、人才市场等等。 需要筹划,有目的,再制定计划,与什么人聊天、寻找资源、大概什么时间去做。而元认知差的人没有特别的规划,可能就一头扎进去了。 2. 选择元认知技巧强的人可以从杂乱无章的资料里筛选出关键要素,比如做一个行业研究,通过google、知乎筛选出很多信息,并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 元认知比较差的人通常做法是觉得每样信息都很重要,都要去学,于是很快被信息淹没。 3.联系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元认知差的人不太会联想,只会不停接收,与自己原有的经验是割裂的。 4.调整分析与理解新的知识,抛弃过去有用但现在不需要的信息。 5.追踪能理解与应用新的知识,明确局限性,不会生搬硬套。

六、正确犯错:用成就感替代挫败感

不知大家平时是否关注罗振宇,听他讲课很轻松,学习过程很快乐、很有动力。但是,倘若你自己去看他讲的某本书,则快乐感就下降很多。

因为他读完一本书,给你讲30分钟,讲的都是书里新鲜有趣的内容,新鲜知识本身就能带给人多巴胺,所以你很容易感受到快乐。但自己去看书你会发现,对于一个结论,作者往往花了很大篇幅去论证。

这时同样量的多巴胺,一本书看完需要10个小时,而罗振宇讲完只花半小时,多巴胺浓度差异是很大的。

另外,如果不是看书,而是更进一步的,比如学习某种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工作中去,学习的快乐感就更降低了。为什么呢?

我们说,通常学习有三层:

知识层:学习某项内容,会某个知识点;

能力层:超越具体的学习内容,举一反三,应用到解决问题中;

价值观层:建立整体的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

学习新鲜知识还是相对容易快乐的,但是,越上升到能力层次的学习,越不容易从内容本身获得快乐,新鲜感无法大量集中的获得。

知识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更多是原理性或资讯类的东西;而能力层次的学习,需要的是程序性或者操作类的东西。

比如,自行车为什么可以保持平衡,更多的是知识;你会骑自行车、保持平衡,更多的是能力或技能。学习前者,多看书,听别人讲,就可以了。但学习后者,只能自己实践,肯定会摔跤和犯错。

90年代,IBM的深蓝靠强大的芯片计算能力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后来,深蓝的设计者特索罗觉得:机器运算速度比人脑快这么多,却是勉强战胜,这是为何?进而他发现,卡斯帕罗夫的神经元非常有效,经过几十年的修炼,他能够迅速检测出棋局的微妙差异,不像深蓝需要分析每种可能方法,卡斯帕罗夫能够立即优化选择,集中评估,并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后来,特索罗创造了一种新的AI程序,从零开始,每场必输,但是它具有从自身经验中学习的能力,所以它夜以继日地跟自己下棋,几十万次后,它就能够打败人类最棒的选手了。这种编程方法,严格模仿了多巴胺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失败最终转化为成功。

由此可见,从错误中学习,本身就是大脑的基本运行机制。每一次犯错,都是在学习中进步,都是成长的机会。

因此,每次犯错后如果能够找到原因,并在下次有所进步,那么在犯错中感受到的就是快乐,而非挫败。

总结

怎样才能快乐有效地学习?我们要做到三点,第一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第二我们能够学得好、让自己有成就感,第三,这种学习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基于这三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即可。

调整心态: 不要试图用意志力坚持学习,而要从学习本身寻求快乐。把诱惑隔离开,渐渐将学习养成习惯。学习一样东西,不需要1万小时, 20小时足矣。

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认知优劣势,才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与反思学习风格,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学习当中,除内容选择外,更需要关注的事情。

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犯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查字典公务员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秋季集训营、精品网课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查字典公务员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推荐阅读》》》

【靠意志力坚持复习都是耍流氓】相关文章: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国家赔偿 让求偿路更平坦

地理常识——我国的涌泉与瀑布(二)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格审查时间|入口

【理论观察】强党,六中全会的根本指向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农民工融入不只是改称谓

为政篇

2017江西公务员考试报名流程

2017省考行测数量关系备考:代入排除法

公考每周资讯速递习题(第五十四期)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重构乡村”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联考综合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