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上海公务员 >备考资料 >时事政治 >时政热点:整治“借”中的四风,需升级监督之眼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时政热点:整治“借”中的四风,需升级监督之眼

2015-11-23 | 网络
导语:查字典公务员时事政治频道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整治“借”中的四风,需升级监督之眼。

随着反四风力度逐步加大,少数地方手握实权的干部在吃请、用车、游览等方面玩起了以借转嫁,不吃公款吃老板,怕用公车用借车,令基层下属单位、企业、协会或服务对象不堪重负。记者近期在河北、内蒙古、安徽等地调研,多位受访的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以借转嫁四风问题由来已久,目前仍然存在。(11月22日《瞭望》)

四风藏借中,其危害不言而喻。一方面,它会破坏市场规则,向公众转嫁风险。以借车为例,每辆公车年平均消费额为8万10万元。借车就意味着,这一负担转嫁到企业身上。而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干部向企业伸手,必然会投桃报李。在监督核查上高抬贵手,在项目审批上得过且过。这无疑会破坏正常的市场规则,形成不当得利,甚至是将环保风险、安全问题隐藏起来,最终让群众买单。

另一方面,借中的四风,会令整风效果打折,继续恶化干群关系。整顿作风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纠正各种不良作风和现象,让干部回归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群众路线。但干部若阳奉阴违,玩借四风这种变通歪招,无疑是对初心的背叛,令整风水过地皮湿,效果大打折扣。试想,通过借车,干部坐车补贴两头通吃,作风怎么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善,群众怎么可能满意?

既然后果很严重,借四风何以还泛滥成灾?一是缘于部分一把手的变通放纵。公车改革了,可心中依然怀念车轮上指点江山的激昂岁月大吃大喝取缔了,可嘴上依然禁不住酒精考验的诱惑。于是,只能通过借,来维持自己的超国民待遇。更重要的是,缘于监管的形式主义。部分地区查四风问题,只是看账目上有无公款消费,看机关在册的公车数是否超标。账面上没出现问题,就是好干部,作风就没问题。这种形式主义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借四风的破窗。

可见,整治借中的四风,首要是升级监督之眼。试想,假若地方纪检部门不是只盯着账本,而是盯紧机关的停车场,盯紧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借中的四风,还有可乘之机么?事实上,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要实现全天候、不间断、无缝隙的监督并不难。只要地方纪检部门改变形式主义的作风,善于利用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就能通过随手拍,织起监督之网,让借四风无处遁形。

其次,整治借中的四风,更用好法律之矛。借四风其实就是受贿。只不过,形式上更加委婉。假若出现问题,可以通过还来平息。因此,纪检部门不能被借的假象迷惑,简单的以纪律问题处理。而是要用好法律之矛,不仅严厉处分违纪干部,更将借四风中的受贿情节,移交检察机关,通过法律的高压约束一把手的欲望,化解借四风之弊。

当然更重要的是,限制任性的权力。作风问题归根到底是权力外溢之殇。借四风亦不例外。新闻中的一句话令人深思,不能帮人办事的清水衙门或虚职干部,一般很难找到人帮忙承担消费支出;而能够转嫁四风负担的,多是掌握实权的干部。可见,借四风的本质还是钱权交易。而从长远看,根治借四风,还是要通过简政放权,制定权力清单,限制任性权力。试想,当所谓的实权干部也不能一言定企业的生死成败,还有企业借车给这个干部么?

【时政热点:整治“借”中的四风,需升级监督之眼】相关文章: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80后”渐成流动大军主角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惠民工程也要“守规矩”

申论热点:别让广告“绑架”电视剧

申论热点:阶梯电价“探路”仍需继续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银川“微博喊话”能否传更远

申论热点:幸福需用心来品

申论热点:最大矛盾是发展不足

理论性热点:就业歧视

时政热评:怎么有那么多人愿意相信“广六条”

时事热评: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