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目前我国年出新书种数居世界前列的现状相比,书评仍处于粗放、边缘的状态:好书没有得到充分和必要的宣传,差书也没有得到严肃的批评;书评媒体数量有限、形态单一,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具的高质量书评仍然匮乏。在当前数量繁多的书评中,相当一部分书评缺乏独立的价值评判,有锐气、有风骨的书评鲜见,有立场的书评鲜见。(1月21日《人民日报》)
在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往往成为一个困惑每个人的问题。一方面,从中国图书出版的总量上看,每年都有着较大数量的图书出版发行,在每个图书市场都有无数的新书出笼;另外一方面,各种书籍排行榜也呈现鱼龙混杂的状态,让人眼花缭乱。有鉴于此,能够看到的是,如果能够借助书评的力量,通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来敲响优质书籍的钟声,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行列中,这似乎善莫大焉。笔者以为,书评之于大众阅读的意义也在于此,能够成为大众阅读的引路明灯。但是,书评要发挥如此效果,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独立性应该是书评的要义所在。目前,书评的产生方式无非这样几种情况:种情况是作者购买书籍阅读后的书评,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有感而发,书籍优劣都能够直抒胸臆;第二种情况是应图书公司和出版社邀请,对即将出版或者刚刚出版的书籍进行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就有着较强的功利性,一般来说只是赞扬的成分较多。从这两种情况看,书评的独立性来源于没有功利性,一旦沾染了功利性就难以塑造独立性。所以,那些应景而写出来的书评充斥市场的话,书评就难以成为引领大众阅读的明灯,反而会出现误导。而走出功利性,才能够走向独立性,这是书评的未来之路。
另外,要发挥引领明灯的效果,书评不能够脱离专业和文采的双重标准。专业,即是指一则书评要看上去像一则书评,不能够是简单的复制黏贴就万事大吉,更不能够成为一味赞扬的文字,而是从书评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在这里《上海书评》以及《读书》做得比较好,也能够成为业界的良心。而文采呢,这是对于书评作者的基本要求,很多人觉得书评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职业,实则不然。如果没有较高的学识,没有专业的素养,没有斐然的文采的话,轻易进入到书评领域,往往会贻笑大方。而只有专业和文采兼备的书评,才能够为大众阅读成功引路。
当然,在书评领域内,多元化也应该是必然的业态。那么,何谓多元呢?不过是说,相对于书评来说,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一种声音,即赞扬的声音。也需要尖锐的批评声音,坦陈图书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途径。有褒有贬,理性客观,多元呈现,这原本就是书评应该呈现的状态。也只有如此,书评才能够真正成为大众阅读的引路明灯。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查字典公务员时事政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时间处理。
【时政热点:期待书评成为大众阅读引路明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