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紧日子表述引来大会堂内一片掌声,成为会场内外热议的焦点。(3月6日新华网)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虽然,紧日子不是新鲜词,而且这已经是本届政府第三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过紧日子。但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依然成为会议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这样的姿态,必将得到民众越来越多的支持和信任。诚然,政府的紧日子实则是人民的好日子。
聚沙成塔,方能厚积薄发。回望2016,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实际开工387万户;中央财政下达660.95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建设200万人以上;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80%的地市已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全国财政补助人均达47.65元;全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较上年底提高9.7%和17.8%等等如是。在数字背后,正因为有了各级政府的紧日子,才有了可感知的民生,可享受到的实惠。
或许,三年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对于习惯了大手大脚,缺乏精打细算的机关单位、党员干部而言确实不太适应,多少带有抵触心理。然,三年过去了,各级政府不但坚持了过紧日子,更是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渐已成为常态。如:在陕西省西安市户县,2016年三公经费较2013年下降900余万元,压缩下来的资金被用于民生领域支出,占到该县一般公共财政支出的88%;大连,2016年三公经费同比下降33%,堪称政府对自己最抠门的一年,而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却达633.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72.8%。无疑,把省下来的钱更多地投入到民生领域,以民生民瘼为旨归,是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让民生的温度更高。
当然,话又说回来,政府部门压缩三公经费过紧日子,既是打造透明财政、民生财政的需要,也是打造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为此,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扎紧三公支出的口袋,点赞之余,也得防范于未然。尤其是对经费管理、国内差旅和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会议活动、办公用房、资源节约等,应严格执行现有规定,严格预算约束、强化监督,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同时,要辅以民众的力量,把政府部门的三公经费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接受群众的评判,让公众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不该花的钱一点都不能花,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政府的紧日子达到表里如一。
最后,笔者想说,各级政府部门的紧日子也是自己的静日子净日子。试想,没有紧日子,何来稿纸两面写写划划,桌椅用到吱吱呀呀何来勤俭持家,管住了嘴、迈开了腿;何来廉政灶拼餐制;何来量入为出,民生开支更大方。愿紧日子常有,更成为常态。
稿源:荆楚网
作者:鱼予
【时政热点:政府的“紧日子”才是人民的“好日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