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采用望闻问切,治疗法有针刺、汤药和艾灸等,历代均有发展,中医通过近10万种复方倡导联合疗法已有2500年历史。然而,近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对外发布2016年我国医药外贸总体情况。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中药类产品包括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提取物和保健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双降。其中,提取物出口量同比下降14.3%,出口额同比下降10.9%,成为中药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
早前有报道称,世界格局倒逼,中药全产业链国际化已经迫在眉睫。自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获得诺贝尔国际科学界的赞誉之后,越来越多国家对中药产生浓厚兴趣。但最新的数据却显示,出口数据双降。对此,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在2月10日举行的20162017年医药贸易形势发布会上,对中药类产品出口全线下降进行了分析。许铭表示,一方面欧盟对中药有了比较严格的规定,造成中药的注册进程缓慢。另一方面,中药的推广方式还有待加强,特别是中医师的输出。再加之中药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还稍显不足,造成了下降的结果。
中药提取仍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植物提取产业是朝阳产业,占据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比例接近一半。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植物提取物同比增幅高达21.71%,出口额创21.63亿美元新高。然而时隔一年,提取物出口量同比就下降了14.3%,由正转负,陷入困境令人扼腕。
植物提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药品的药效,而提取工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药材有效成分提取的质量。在采访中一位有近四十年从业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药提取,尤其是复方提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艺过程,对于不少中成药企业来说依然是软肋。曾经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对低价销售银杏叶药品企业的飞行检查中发现,桂林某公司将银杏叶提取生产工艺由稀乙醇提取改为3%盐酸提取,并将外购的提取物销售给其他的药品生产企业。
中药行业分析师张斌就曾多次表示,目前对中药注射剂的提取物只检测主要物质,对附属物的检测标准暂时不足。为此,2016年,中国医保商会联合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共同推出了植物提取物优质供应商认证,用以引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帮助优质企业提升品牌价值。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药物安全评价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叶祖光表示,中国每年研发的中药新药数量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但真正在治疗某一疾病中达到离了这药根本就不行这种水准的中药新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这两种。他还建议,加强中医临床医院进行带有科研性的临床实践,在治疗中发现、优化、评价,最终研发产生中药新药。
道地是中药材的灵魂
中药材强调的就是道地药材。对于中药材来说,产地有着严格的限制。广东太安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朱国忠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而且几千年的验证也表明,一旦改变了生长环境,药效往往就不行了。
业内流行的一句话是:药材好,药才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北京中医院主任医师丁毅看来,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淮山药、藏红花、川贝母很多中药均以属地冠名,且一直被老中医青睐。在他们眼中,道地历来是中药材的灵魂,是品质的象征。以至于一些老中医在书写处方时,喜欢在药名前标广云川等产地,由此来显示自己对道地药材的信任。
文献显示,药材以及后续饮片质量均与药材产地密切相关,如地黄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产的含量为0.81%,浙江仙居产的为0.001%,两者差距达800倍,如不严格标注产地,会让中药材市场鱼目混珠。
丁毅解释说,过去中药基本都是野生的,且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因此效力大。然而,随着中药材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中药材越来越少,现在几乎都变成了种植,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记者了解到,有些种植商在要想富,种中药的经济利益驱使下,忽略了中药材的道地性,将一些野生中药材进行引种,甚至大棚化种植。再加上替代品增多、不同品种混用等,致使中药质量大大打了折扣,以至于中医大夫抱怨经方以前是一剂知,两剂已。现在要十天半个月都不知所谓。
从事中药工作五十多年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原司长骆诗文十多年前就曾表示,不按时节采摘,不按地域种植,中药药性下降,导致医准、方对、药不灵,根本达不到饮片制作的要求,中医或亡于药绝非危言耸听。
吃中药简直等于吃农药?
中药质量下降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农药残留和化学污染。不少媒体曾曝光触目惊心的画面:镜头里安徽亳州市郊的药农们顶着烈日在田地里为白芍除草和喷洒农药。而且在接受采访时,药农们普遍表示,为了防止病虫害,在种植中药材时需要多次使用农药。至于什么时间打,是否适合打,计量多少等等,基本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药农使用农药没谱,吃中药简直变成吃农药。这令很多中医药剂师和医生非常担心:且不说药效好坏,危害健康才是最关键的。
按说中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极大的利好,然而,由于质量标准落后、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不明确、可控性差等问题阻碍了中药与国际接轨。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还认为,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等问题是阻碍中药国际化进程的主因。需尽早建立一个科学的、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医药标准。为此,张伯礼建议将中药材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加强保护、研发和合理利用,同时,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供给,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在业界,呼声最高的就是中药质量要从源头抓起,然而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郑进却认为提高中药质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单单是监控好某一环节就能把控好的,必须加强全产业链的监督管理。提高中药质量不能只抓源头。郑进表示,还要加强中药材生产加工环节监控以及加强中药材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
中药发展将有法可依
2016年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6年12月25日,酝酿了3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终于诞生了,这是我国首部为传统中医药振兴而制定的国家法律,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
三十年磨一剑,张伯礼表示,《中医药法》终获通过,十分不易,其对于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张伯礼指出,《中医药法》不仅体现了规范与扶持并重,还在质量保障和市场监管方面有具体规定。如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的使用,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长毒的农药。特别提到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立世贸查验记录制度等等,明确了中药材责任主体,法规严禁一些有害行为,都有利于保障中药材质量。
在201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明确表示,2017年是推动《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面落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17年将着力推动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
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今年7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
【时事评论:中药“拿得出手”还要等多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