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甘肃公务员 >备考资料 >时事政治 >人民日报:户籍制度,须从破冰到融冰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人民日报:户籍制度,须从破冰到融冰

2015-06-12 | 网络
导语:查字典公务员时事政治频道第一时间发布每日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人民日报:户籍制度,须从破冰到融冰。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亿万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总是牵动人心;也指向更多人的公平发展,因而终能安定人心。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在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图中,户籍制度改革无疑有着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意义。

去年6月,中央深改组研讨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问题;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近日,有媒体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17个省级的地方版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其他地区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市级层面的改革意见。上下联动,这一重要改革迎来不错的开局。而其中,几乎所有省份都把建立居住证制度,作为破冰的一步。

怎样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考验着平衡公平和效率的治理艺术。就此而言,建立居住证制度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一方面,不再以城乡标准划分户口,消除制度性的歧视,体现了公平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将基本公共服务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财政负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体现着渐进性的改革原则。可以说,从居住证入手,把住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脉搏。

曾有网友总结,北京户口上附着了80多项福利,有北京户口,无论买房、读书、看病,明显方便得多,甚至孩子考入名校的概率也比外省高虽说数字不一定准确,但差异感是真实存在的。北京并不是特例。当前中国,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仅是2.69亿农民工,还有更多在城市居住的农村户籍人口。从暂住到居住,一字之差,为的正是让这些风中的无脚鸟能落脚城市,最终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

太空舱舱内舱外压力不同,需要用两道门制造出一个缓冲带,才能更好过渡。城市农村也存在这样的落差,同样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比如,户籍制度放开,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即使翻番,恐怕也无法满足激增的需求。如何避免出现洼地效应,造成人口在短时间内涌入城市,让财政负担难以承受?怎样让新来人口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同时,不降低户籍居民原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这是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揭示出居住证制度的另一层意义。

公众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期待很高。与这些期待相比,现在一些地方的准入条件相对严苛,有的要求在当地拥有住房,有的则对学历设置了门槛。而持居住证的新城市人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也比较有限,住房、养老等都受到一定限制。有人质疑,暂住证取消了,居住证又办不下来,真成黑户了。进得来、容得下,其实只是起点,关键还是留得住、过得好,这才是居住真正的含金量。

即便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对公众的期待也需要更加重视。仅仅破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融冰,才能真正打破隔阂。正如学者所言,户籍改革改变户口只是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实。比如,城门敞开后,如何完善农民三权保障制度,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进城后,随迁的子女入学、异地高考等教育问题怎样解决?居住证办下来了,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怎样并轨?

户籍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在中央,但归根结底要靠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惟有用配套的改革,熨平公共服务的差距,才能让户籍制度改革真正上下耦合,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有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让每一个人都在这一改革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人民日报:户籍制度,须从破冰到融冰】相关文章:

2017山西行测数量关系重点题型推介:流水行船

公务员面试高分18条经验总结

【理论观察】领导干部不能忽视家风家教

2017湖北黄梅县人社局乡镇人社中心公益性岗位招聘考试笔试成绩一览表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苹果经销商进北大图书馆

公务员考试面试过关推荐心得

2017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画图法解直线上多次相遇问题

公考资讯每周速递习题(第二十期)

江西省“三支一扶”人员报考乡镇公务员笔试加分申请表

公务员考试知识——准考证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