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网站消息,国资委通报41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通报中,多家央企下属单位纪委书记、一把手带头违规情况屡见不鲜。(《京华时报》6月11日)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位于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近段时间,中央巡视组连续通报了国有企业存在的腐败问题,可以说,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割除国有企业的腐败毒瘤,要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重点在于抓住企业的关键少数,加强对 一把手的管理和监督。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充当了由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的桥梁。一方面,国有企业一把手的身份从根本上讲仍是国家干部,具有行政级上的编制、级别和待遇,站在企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在财务、人事、工程项目等管理上大权在握,部分国企领导者甚至当起了任性老板,把企业当做自家财产,胆大妄为,肆意挥霍;另一方面,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具有生产性、封闭性等特征,经济活动频繁,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商品频繁交换的同时存在,更容易产生腐败,一把手既是国家干部,又是企业法人,双重性质导致了国企一把手成为了腐败的急先锋。
另外,由于市场经济改革不成熟,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国企一把手在行政活动和经济活动中难以得到全面、有效的监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封闭性独立性导致外部监督的无力触及;二是企业内部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不强,企业员工大多忙于生产,即使腐败触及自身利益也只能忍气吞声三是内部纪检组织软弱,纪检制度缺位,以自己监督自己难以达到反腐目地。
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对国企一把手的监管,是国有企业走出腐败困境的根本出路,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要围绕对企业一把手权力的科学制衡开始,构建新型的主要领导负责制,出台和完善监管机制,把决策权和监督权分开,坚决避免出现自己管自己的尴尬现象,在制权的同时更要分权,完善企业民主决策机制,防止一把手一家独大,特别是在人事、财务等关键环节要特别加强监督,彻底斩断企业内部裙带关系,防止出现窝案、串案。
其次,要加强对国企关键少数的廉政教育。一旦出现腐败苗头,就要由纪检监管部门进行诫勉谈话,找准问题,限期整改。鉴于国企的特殊性,对一把手的廉政教育不能比行政一把手松,要把反腐教育贯穿于国企领导者的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从严从实管好关键少数。
再者,要强化对国企关键少数的监督。一方面是畅通内部监督,尽快完善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制度建设,形成刚性约束,同时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民主监督意识,营造反腐监督,人人有责的气氛;另一方面要打破壁垒,引入外部监督,将企业的监察、审计、招投标等事项向社会公开,打造阳光国企。与此同时,要参照国家干部管理,实行一把手个人事项申报制度,将国企关键少数的监督扩展到八小时之外。
【何浩民:国企反腐也要抓住“关键少数”】相关文章:
★ 2017国考工作地选择建议:中国“辣么”大,到哪里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