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精神家园的荒漠化现象
面对家乡衰落现象,我们不能做点什么吗?日前,立人乡村图书馆发起者李英强在媒体上这样发问。4年前,这位北大经济学硕士放弃优越的大城市生活,与妻子背起行囊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为家乡人开办了一个图书馆。
公益图书馆的乡村之旅,绝非诗意的栖居。对许多人来说,回不去的故乡,还因为曾经恬静的文化图景,正在被麻将声、黑网吧、六合彩和算命打卦的喧嚣击碎。当代农村面临的一大挑战,是精神家园的荒漠化现象。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乡村人均藏书只有0.1册。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广袤农村、9亿农民来说,能够解知识饥渴、精神匮乏的文化天堂,无疑更加急需。当电影放映队在穷乡僻壤受到贵宾般的欢迎,当村民像当年接亮电灯时一样欢呼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当数以十万家的农家书屋被农民誉为富了脑袋富口袋的惠民工程,你能感受到文化之雨滋润农民心灵所带来的欣喜,更能感到像土地一样巨大深厚的文化需求正在苏醒。
和许多人一样,李英强和他的伙伴们也曾为家乡文化衰落而嗟叹焦虑。然而,与许多人不同,除了面向现实的惊叹号,他们还发出了面对自身的问号:我能做点什么,我能带来什么?
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这是立人图书馆的行动逻辑。4年来,从孤军奋战到数十人的团队,从中学经济学到立人大学,从座图书馆到分布于9个省市的10余座图书馆,从乏人问津到办理有效借书证2000余个、覆盖数万人,李英强们所憧憬的乡村教育乌托邦正在现实中日益清晰。普通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孩子们专心阅读时嘴角浮起的微笑给了好诠释。
与立人图书馆类似,乡村大地上也生长着耕读书屋、家庭图书室等一大批公益图书馆;与李英强团队一样,广大农村坚守着为孩子们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为乡亲们送文化的大学生村官、为一所学校带来生机的支教志愿者,他们都有着三年之病,须求七年之艾的耐心,有着不是天边一朵云,而是落在地上的雨水的扎实心态。
相对于政府部门推动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大手笔,民间的努力或许波澜不惊,但却同样为农村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无尽滋养。更为重要的是,乡村公益图书馆矢志去国民阅读薄弱的地方建设、让灵魂里本有的种子发芽,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样的理念和行动已经超出了公益范畴,彰显了公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从而激活那些沉睡的社会资本,唤起那些社会力量,一起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或许,当有人感慨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我们不妨先扪心自问,我究竟为向上的力量做过什么,做了多少?
【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请为乡村“文化之痛”做点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