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为文化制定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赋予文化以创新内涵,要求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一个重大时代命题,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创新的意义尤为重大,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创新不到位,文化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与魅力。
近年来,若从作品的数量和热闹的程度上作考量,我们的文化无疑是繁荣的。但若从创新的意义上作评析,就很难一语置论了:有创新,但不够,甚或可以说是很不够,特别是缺乏全面的、本质的和带有突破意义的创新。
正是由于创新不够,才造成了一些作品思想力、艺术力的羸弱和感染力、影响力的式微,才导致了重复、复制、模仿、翻拍风的盛行和题材撞车、手法雷同、扎堆抢戏、群起趋摹的现象,从而不仅妨碍了覆盖面的扩大,而且也为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造成了障碍。文学作品的产量在激增,而真正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却在减少。读者群的散佚和缩小,无疑会影响文学的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的影视制作虽然数量年年都在递增,但真正能够打入世界市场的产品却很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占有世界56%的广播和有线电视收入、85%的收费电视收入、55%的电视票房收入和占全世界总额1/3的电影票房收入,仅2010年度就发行各类图书31亿册,发行唱片17.3亿张。当然,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不能作硬性的对比。但这种对比至少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启示,那就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按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既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更谈不上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积累与文化遗存了,它凭什么能够在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上占据优势呢?答案只有一个凭借创新,在文化上尤其是在技术上和观念上进行创新。以电影制作为例,就有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和2010年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前者以率先使用计算机技术创造特效景观,从而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后者将3D技术与环保理念相结合,进一步为科幻电影的发展营造了新景观和开辟了新途径。这两部电影都获得了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以文化产品吸引全世界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也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正如法国前外长休伯特韦德里纳所说,美国的强大要归功于美国通过电影和电视塑造和掌控全球形象。
创新之所以对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完全是由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内蕴规律所决定,同时也因受众的接受习惯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
任何文化形态在本质上都是要反映和表现时代走向与时代精神的,区别只在于进行这种反映和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因此,文化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切中时代脉动的特质、规律与走向,就必须真实而具体、生动而艺术、典范而新颖地为时代立言,为时代镌史。只有这样,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才会有新意,有深度,有内涵。否则,只在时代洪流的表面或边沿上捞取一些腻沫和水泡而加以包装,贴上文化标签而匆匆面世,那注定只能是文化的秽物与庸品了。
举凡有创新、有价值、有内涵、有意义的文化创造与文艺创作,都无一例外是对社会生活本质和人性的艺术化反映与典型化表现。文化的创造者们从社会生活底层发掘和撷获的素材越丰富、越本真、越优渥,其实现创新的幅度就会越大、程度就会越高。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关键在于沉潜。走马观花不行,浮光掠影不行,空中俯视和道听途说更不行,只有走、转、改,走进生活,像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陈忠实那样沉潜于社会生活的底层,才能获得创新的不竭源流。
创新不仅需要生活基础和社会认知,也需要思想升华与知识转换。任何创新,都是独特的发现和个性化的创造,这个过程,是破茧成蝶,是一个从积累到飞跃的过程。为了创新,就必须在思想、艺术、知识和经验诸方面进行长期而刻苦的砥砺,不断地转变思维方式,开拓艺术宏庑,实现经验转换与实践升级,以利厚积薄发。
创新,既是文化的形态所需,又由文化的本质所赋。事实上,以创新求发展,从来就是文化的进取法则与内在动力。创新永远都是促进文化实现快速、刚健和均衡发展的引擎。
【申论写作延伸阅读:提高文化软实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相关文章:
★ 山东公务员申论写作延伸阅读:提高文化软实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