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查字典公务员微信wwwchazidian,了解更多考公资讯
进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当大家都在关心大学生就业哪家强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怎么看待这一选择,成为近来媒体讨论的话题。
|综合分析*
对慢就业持批评态度的声音认为,这是在为那些不努力的年轻人开脱。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业要么是懒,要么是啃老,认为这部分年轻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况且,在就业行情并不乐观、就业焦虑弥漫的情况下,一味提倡慢就业容易被人理解为站着说话不腰疼。据估算,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在700万人以上,这个数字再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递简历的动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错失良机,再提倡慢就业,岂不是把人往坑里带?
事实上,与其说慢就业是一种主动选择,毋宁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本身无可厚非,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看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含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就业的快与慢之所以备受关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我们在就业观念上的焦虑心态。对高校来说,这种焦虑感的重要来源,就是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统计方法,即采用毕业时间一次就业率和毕业当年年底就业率,使得大家都为就业快慢而烦恼。这一统计方法在提高就业积极性、督促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性,但无形中也放大了焦虑心态。不时见诸媒体的高校就业率注水或造假现象,不得不说和就业率这个硬杠杠有莫大关系。
|参考对策*
查字典公务员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容、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参照国际标准,采用毕业后一定年限再统计就业情况的办法,让不管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都是好就业。
用人单位能否刷新观念,消除各种或隐或显的就业歧视,让毕业生们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
(文章插图来源与网络) (责任编辑:卢静斐)【申论热点:慢就业】相关文章: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
★ 申论热点:慢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