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广东公务员 >备考资料 >行测 >判断推理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2008-04-16 | 网络

不管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最令大部分考生头疼的应该属逻辑判断这一块,而且在国考中逻辑判断在试卷中排题靠后,做完语言、数学、图形题,再去做逻辑判断这样高思维运转的题型,的确让很多考生力不从心。逻辑判断分有很多种类型,矛盾、反对、从属、加强、削弱、前提、结论、解释、预设型等等,所以在这种复杂难度又大的题型中,力求考生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去做题,所以在此,本文将给考生们介绍一种直言命题矛盾关系逻辑判断的简便方法。

概念:矛盾关系是指两个语句或命题之间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真时,另一个命题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命题假时,另一个命题必真。

注意:做这种题目一定要分清题干中所给条件是否构成矛盾要素。

一般互为矛盾的有几下几种,举例:

我考研过线了和我考研没有过线互为矛盾

所有考生考研都过线了和有些考生考研没有过线互为矛盾

所有考生考研都没有过线和有些考生考研过线了互为矛盾

根据直言命题之间的矛盾关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由此来简单的求解矛盾关系的逻辑判断。

例题1: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

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那么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析】:从题干中,共有四个人的口供,仔细看过之后,丁的口供经过转化其实就是:我不是罪犯。很显然,丁和乙的口供有矛盾,所以这两个人必然有一个人是说的真话,一个人说的是假话。在看题干中说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所以得出甲和丙说的是真话,即从甲的口供得出丙是罪犯,再从丙的口供中得出丁是主犯,答案显而易见!

例题2:方宁、王宜和余涌,一个是江西人,一个是安徽人,一个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龄比上海人大,方宁和安徽人不同岁,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

根据上述断定,以下结论都不可能推出,除了:

A.方宁是江西人,王宜是安徽人,余涌是上海人。

B.方宁是安徽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江西人。

C.方宁是上海人,王宜是江西人,余涌是安徽人。

D.方宁是江西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安徽人。

【解析】:这道题中,从题干中的直言命题中并没有找到矛盾的所在,但是我们可以从题干中虚拟矛盾来使推理简单化,题干中说,安徽人比王宜年龄小,可以得知,王宜不是安徽人,则必然是真。虚拟矛盾,王宜是安徽人,则必然是假,看选项,将A排除。同理,B排除,则余勇必然是安徽人,最后,根据假设王宜是上海人,余勇=安徽人,王宜=上海人,将题干转化,余勇比王宜大,余勇比王宜年龄小,很明显是矛盾的。所以D最后排除。

关键:之所以把它称之为简单的方法,关键在于分析这道逻辑推理题是不是属于矛盾型的逻辑推理,如果是,准确找出题干中矛盾的条件,依此矛盾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的规律做工具,准确快速的找出答案。所以,找出矛盾是很重要的,在审题的过程中,考生要尽量把复杂的语句,比如被字句,反问句,倒装句等合理地转化为最平常的主谓宾句,这些复杂的句子往往是迷惑考生思维的罪魁祸首,尤其是推理题中一定要把这些句子由繁化简。这样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矛盾。或者相对简单的找出逻辑推理的思路。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相关文章: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行测逻辑判断, 直言命题“矛盾”中求答案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