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同学们想问我们,在平时练习和最后实战中有什么特别重要却会被忽视的因素,那毫无疑问是设问。在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发觉大部分同学主观题关注材料,客观题关注题肢,设问往往就被无情的忽视了。按理说,设问中包含着最明确的答题角度,最完整的答题范围,应该是我们同学最为关注的部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下,设问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那些被忽视的答题角度。
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设问已经清楚告知答题角度,同学们直接作答即可,还是有些同学会按照惯性思维去材料里找答案。例如:
【2011.14】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现实中有多种类型。从层次上划分,理想有( )
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
C.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D.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这道题的设问已经很明确的问了从层次上划分,理想有( )也就是说这种划分使得理想有高下之别,很显然选D。材料里面其他的话就不用多分析了。
第二个要说的是有些设问中已经把答题的材料和角度全部给出,那么我们直接根据设问作答即可,连去材料里分析与原理相关的语句的功夫都可以省了。
例如2011年35题(1)从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形象比较中,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这道题的设问角度很明显就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而对应材料就是打橄榄球和唱大合唱的比较中。同学们一方面要答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考点,作答起来并不困难,另一方面用西方政党制度来对比即可。
最后要说的是有些设问问得似乎很悬,看起来作答难度很大,但只要我们对它稍作转换就可以大大降低其作答难度。
例如2014年35题(1)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式奇迹与中国式难题? 这个设问中奇迹与难题对应出现,转化一下实际问的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和问题。另外该设问的方式是如何看待,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设问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化解为三个方面,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一转化,这道主观题的答案角度就很明晰了。
如果我们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就养成多关注设问中的细节的好习惯,在分析设问上多下工夫,才能够抓住大部分题目答题命脉。
【考研政治试题中不能忽视的答题角度】相关文章:
★ 行政机关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