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硕 >翻译硕士考研翻译理论整编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翻译硕士考研翻译理论整编

2015-07-21 | 网络

翻译硕士(MTI)是我国专业硕士的一种,一般学制为2年。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各类企事业单位对外项目的不断拓展以及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翻译硕士的就业前景较为广阔。

1.1 翻译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

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解释如下:

(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

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

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

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

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1.3 文学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持文学观点的翻译工作者认为,翻译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或是一种善于创造的艺术。一些西方学者也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的

艺术性改写。

文学翻译的任务时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追求语言的艺术

美,再现原作的艺术性。用矛盾的话说,是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著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语言是塑造文学形象的工具,因而文学的形象性特征必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来。文学语言的特征,诸如形象、生动、鲜明、含蓄、凝

练、准确、风趣、幽默、辛辣、滑稽、悦耳、民族特点、地方色彩,还有行业习语、民间俚语、谚语等等,都是作家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的,翻译要保存原作风格特点,因此要求译文生动形象、形神

毕肖、雅俗等同、简介精美、词情并茂(《译学词典》2004:291)

1.1.4 语义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语义角度下的翻译着眼于两种语言间的意义对等,正如Nida(1986)指出的那样:翻译就是语义的翻译。

Newmark(1988:5)认为,翻译是在确保作者文本语义正确的前提下,对语言的转换和改写。

Newmark(1982:22)认为,语义翻译,即译者在译入语语义的限制下,精确的将译出语转化为译入语。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151)认为,在语义翻译中,最为重要的是,译者是否将作者的语义精确地传达到译出语中,而不是译

者是否用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将作者的语义传达到译入语中。

1.1.5 功能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功能主义者认为,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的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目的通常是社会环境中的语言服务项目,译者应满足客户、

读者的需求,同时应满足译文的功用和使用目的等。

Baker(2001:236)认为,翻译过程中不应受原文本、原文本对译出文本的影响或作者通过文本设置的特殊功能等的影响。决定翻译

过程的应该是读者、用户等对译出文本功用和目的的需求。

1.1.6 交际角度对翻译的定义

交际主义者认为,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

Newmark(1982:22)认为,交际性翻译,即译者尝试使译出语读者和译入语读者对同一篇文本产生同样的阅读效果。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21)认为,交际性翻译指向译入语读者的需求,采用交际性翻译方式进行翻译的译者并不把原文本看做

是简单的语言单位,而是一种文本信息,同时,译者尽可能的保留原文本中的功能同时将其精确地反映给译入语读者们。

上面列举了翻译中的六种主要观点,希望能够帮助翻译初学者深入理解翻译的复杂本质。由于翻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认

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

1.2 翻译的评价标准

翻译的评价标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作为翻译过程的指导原则,其二是作为衡量翻译作品的标准。一般来说,原文本有两

个重要指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下面我们将讨论的翻译评价标准将围绕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展开。

1.2.1 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的翻译评价标准

国内外的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就翻译评价标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看法:

【中国翻译家】

(1)严复:严复(18531921)在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今译:《进化论》)中于前言处提出了翻译三原则,即:

1、信(faithfulness):忠实准确

2、达(expressiveness):通顺流畅

3、雅(elegance):文字古雅

严复同时指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于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

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

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

黄龙(1988:90)和劳陇(《翻译通讯》, 1983 年第10 期,运用读者最乐于接受的问题,使译文得以广泛流传,扩大影响)指出:严

复的翻译三原则中,前两个标准,即对于原文的内容的信和达是能够作为普遍标准的,但是第三个标准雅引来了不少批

评之声。因为严复认为,只有回到汉代以前寻求词汇和句法,才能够称得上雅。同时,严复的翻译三原则饱受争议同样是因为,

这三个标准自相矛盾,而严复却将这些标准放在一起。但,严复的翻译三原则仍然在中国流行,只不过对于这三个标准的解释已经和

先前不同了。当今的许多翻译工作者认为,严复的雅实际暗含着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的意思。

(2)鲁迅:鲁迅提出了翻译的两个标准,即:信(faithfulness)和顺(smoothness)

鲁迅(《鲁迅全集》,第6 卷,348 页)指出: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

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于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

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应该削低他的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

(3)林语堂:林语堂指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即:忠实(faithfulness)、通顺( smoothness)和美(beautifulness)

林语堂(《论翻译》,林语堂名著全集,1995:306)指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致包括三方面。我们可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第一是

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层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我们并须记得这

所包括的就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中文方面的问题,第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第

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全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4)傅雷:傅雷先生指出了神似(resemblance in spirit)的思想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1951)指出:以效果而论,(文学)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神似而在形似。

(5)钱钟书:钱钟书提出了化境(reaching the acme of perfection)的思想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1964)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

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

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6)刘重德:刘重德提出了翻译的信、达、切(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刘重德(《浑金璞玉集》,1994:9)指出:信于内容( to be faithful to the contnet of the original);达如其分( to be as expressive as the original);

切合风格(to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style as possible)

(7)许渊冲: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1984:26)提出了翻译的三重标准。

【外国翻译家】

(1)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提出了翻译的三原则: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拉色泰特勒,于1790 年在他的《翻译原则探讨》(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如下的三个标准: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译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当与原作保持一致(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译作应当和原文的一样流畅(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泰特勒随后指出,上述三原则是按照其重要性排位的,当上述三者不能兼得时,应采取第一原则或第二原则而忽视第三原则。

(2)奈达(Eugene A. Nada)提出了翻译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语言和文化:翻译语境》(2001:87)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

1、最低限度而又切合实际的功能对等定义: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应当能够达到能够想象出原文读者是怎样理解和领会原文的程度。

(A minimal, realistic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2、最高限度合乎想象的功能对等定义:译文读者应当能够基本上按照原文读者理解和领会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领会译文。(A maximal,

idealistic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3)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其《翻译入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2/1988:39)中提出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即:

1、交际翻译力图对译作读者产生尽可能接近原作读者所获得的效果。(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

2、语义翻译力图在译作语言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译出原作在上下文中的准确意义。(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标准低标准中标准高标准

内容忠实(信) 明确准确精确

(三似) 意似形似神似

(三化) 浅化等化深化

形式通顺(达) 易懂通顺扬长(雅或传神)

1.2.2 其他影响翻译效果的评价标准

没有任何一种统一的标准,能够规范不同情境、不同语言的翻译工作。我们在评价一篇译作的质量时,同时要考虑到其他方面的一些

因素:例如,作者的意图,翻译的目的,顾客的需求、译作读者、译作主题、原作的风格、翻译方法(笔译或口译)、所需时间等。

译者在翻译中,始终要考虑作者的意图和翻译的目的这两件事情。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出版还是为了商业用途?

不同的写作意图和目的,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同时也有不同的翻译标准。

一般认为,客户及使用者的需求是决定翻译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从事翻译工作,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如果我们的翻译作品不

能令客户及文章使用者满意的话,我们的工作将不能被认可,同时,翻译工作就成了意见费时费力而收效甚微的工作。

每一位译者都有他自己的潜在读者,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翻译作品可能有着不同的需

求。

原文本风格和体裁一旦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不仅是翻译模式上的转变,同时,翻译标准也需要改变。举例来说,文学作品翻译中,对

译文的文学功底要求是最为重要的;同样,对于科技文体和法律文体来说,忠于原文是第一要义。在新闻翻译中,速度永远是第一位的需

求;而工业翻译中,又必须考虑成本这一因素。

评价一篇译作,可以从翻译速度、翻译周期和成本等方面进行量化考察,这一点在商业和工业活动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当然,对于同一篇文章而言,并不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即使我们需要考虑所有的因素,这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也不都是相同的。也

就是说,从不同的条件和实际出发,我们可以从评价译作的诸多标准中区分出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1.2.3 翻译初学者的译文标准

上述所提及的标准,不太适合于翻译初学者,因为其中的有些要求过高,有些则过于理想化。对于翻译初学者来说,需要注意的基本

点主要有:

(1)忠实:忠实于原作,准确、完整地表达原作的内容,尽量体现其风格。不得歪曲、增删、遗漏、篡改原作的信息。

(2)通顺:译作语言明白流畅、符合规范;句、段意思连贯,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的规范。不用文理不通、生硬晦涩、模棱两可、

随意生造的词句。译作与原作的通顺程度应保持一致,如果原作故意采用某些不通顺或非规范的言辞,应设法加以仿效,以体现忠于原作

的原则。

(3)速度:在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前提下,翻译的速度越快越好。

1.2.4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英语专业学习者翻译水平要求

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于2000 年制订了本大纲。

(1)英语专业六级的翻译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和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掌握常用的翻译技巧,能将中等难度的英语篇章或段落译成汉语。译文忠实原文,

语言通顺,速度为每小时250-300 个英文单词;能将中等难度的汉语篇章或段落译成英语,速度和译文要求与英译汉相同。能担任外宾日

常生活中的口译。

(2)英语专业八级的翻译教学要求

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的文学作品译成英语,

速度为每小时250-300 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义,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工作的口译。

1.3 译者的基本素质

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需要具有一些基本素质,这需要通过训练或自身学习等获得,下面提出了一些译者的基本素质:

1.3.1 灵活应用双语的能力

1.3.2 双语文化基础过硬

1.3.3 了解翻译主题的背景知识

1.3.4 写作能力

1.3.5 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同时具有充足的实践经验。

1.3.6 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4 翻译策略

1.4.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

直译,也叫逐字翻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 Baker(2001:125)认为,直译就是将译出语文本切割为单个词,并与译入语文本

中的词语进行一一对应。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例如,一个只有在译出语文化中才使用的孤立词无法和不具备

译出语文化的译入语中的词进行对应,即使能对应的上,译文通常不具有可读性。一般来说,所谓直译都需要在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上做一些必要的让步。一般的操作方法是,将译出语和译入语在孤立词的使用上尽可能保持一致,在词一致的基础上再追求词序的一致性。

意译,也叫语义翻译(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151)认为,意译就是要在超越译出语文本词汇等语

言符号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传达原文本中的精神。意译法主要通过生成语言上和使用习惯上都趋向于译入语的文本,以此适合译入语读者

的口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翻译界学者达成了广泛共识,认为直译应该作为首选,同时,当直译不能传达译出语文本劲精神、思想等时,

应该酌情使用意译。大量的翻译实践已经证明,直译和意义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许渊冲先生(1984:5)指出,无论是直译还是意意译,都要符合原文忠实、通顺的标准。

(1)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一致的时候,就无所谓意译和直译。

(2)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不一致的时候,就有意译和直译的问题,而且直译可以有程度不同的直译,意译也有程度不同的意

译。

直译法: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

(1)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可以直译。

(2)如果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可以直译,但要符合忠实、通顺的标准。要吸收新鲜语,就要直译。毛泽东(《反

对党八股》)指出: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

意译法: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外,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1)如果忠实和通顺发生矛盾,那么就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外,把忠实于原文

的形式放在第三位。

(2)如果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意义。

(3)如果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可以意译。

硬译法:如果不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只忠实于原文的形式,那就不是直译,而是硬译。

滥译法:如果不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只追求通顺的译文形式,那也不是意译,而是滥译。

1.4.2 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上面所提到的直译和意义都是关注语言方面的转换问题,下面要讲到的异化和归化翻译,将更多的关注文化、语言和审美方面的需求。

异化翻译:Venuti(1995:20)认为,异化翻译即有意割裂译出语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联系,用译出语中的相关外来概念进行翻译和

阐述,异化翻译是偏离民族主义路线的,对译入语文化价值施加压力,使其关注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体验

外国人的阅读感受。

换言之,异化翻译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采取原文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Venuti(1995:20)认为,归化译法尽可能缩小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构建透明、流动自由的风格,使译

入语读者能够很快适应译文内容并产生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共鸣。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换言之,归化译法要求译者向译文读者靠拢,采取译文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

需要指明的是,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问题不同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中国翻译界的学者呈现一边倒状况,认为:异化和归化都有

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应该顾此失彼。郭建中(2000:287)也指出: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遗址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应用翻译的目的论理论(skopos theory),

对翻译中的设计的各种因素做综合分析,译者既可以采取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

保留那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以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

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必须指出两点:一是不论在当代或在历史上,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这是因为评论家和出版商往往更看重译作

的可读性,一般的读者也喜欢读通顺易懂的译文,而且,这一倾向也正好与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向相一致。二是,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

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将越来越有可能广泛地被应用,最终很可能会占上风,但不管怎样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

并存,缺一就不能称之为翻译。

一些提示:

(1)翻译实际上是在忠于原文与文章通顺、直译和意义、归化和异化以及忠于作者或适合读者方面的拉锯战。

(2)Benjamin Jowett 指出,所有的翻译都是折衷,或直译,或归化。

(3)David Hawkes 认为,一位优秀的译者应该具有多项义务,对作者、对读者、对文章都有义务,这三种义务并不是相等的,而且

兼顾起来难度也很大。

(4)矛盾(《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术创造的水平》,1954 年,见《翻译通讯》1983 年第一期第17 页)指出,好的翻译者一

发那个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语汇方面的特殊性的拘束,

使译文即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5)翻译要防止两种倾向:

自由主义大手大脚、自由发挥

形式主义束手束脚、拘泥字面

1.4.3 风格与翻译的关系

刘宓庆(1988:28)指出,翻译策略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原文本风格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翻译的层次:直译或意译常见的文体

严格的直译

Literalness

直译的要求随文体

之变而式微

译文的可读性

Readability

要求较严格的直译(1)条约、法典、规章、政府公文

(2)政治论文及文献

基本直译一般学术理论、科技情报与著述

一般要求直译,但必须考虑可读性(1)新闻报道和分析

(2)报刊特写

直译与意译兼顾,充分考虑可读性(1)传记、游记、札记等

(2)文艺小说

基本意译,力求获得最佳可读性(1)舞台或电影剧本

(2)抒情散文

必须完全意义方能达意,力求获得

最佳可读性与艺术性

(1)诗歌

(2)歌词

【翻译硕士考研翻译理论整编】相关文章:

申论作文指导:审题!你真的审清题了吗?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全民普法”

巧用习近平语录为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增色

申论备考:文章开头三种写法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道德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降低社保费率”

申论热点:三元餐补,善政如何善用

2017江西公务员考试报名条件|报名资格要求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超载入刑”

公考法律知识专题之宪法(三)

推荐栏目阅读 考研 备考资料 考研专硕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