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黑龙江公务员 >备考资料 >面试 >面试指南 >拿什么拯救你,申论考试中的“故事”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拿什么拯救你,申论考试中的“故事”

2014-05-08 | 网络

如今申论考试的趋势,就是一个字:难!难,体现在出题数量的增加,出题方式的灵活,也体现在材料的类型组合上。乍一看,不少考生说,读故事有什么难的?但是,一旦落实到做题,问题出现了申论作答通常是要总结观点,但故事型材料通常是没有直接表达观点的,需要考生自己总结,这无疑是一种隐形难度的增加。究竟拿什么拯救申论考试中的故事呢?查字典公务员教育专家下面通过一道题目跟大家进行探讨。

材料:

从个人层面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考颜回一生,大多为追随孔子奔走于六国,归鲁后亦未入仕,而是穷居陋巷。他生活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儒家的仁义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为愚儒、讥为矫饰,世以混浊莫能用的社会环境中,丝毫不愿改其志,仍尚三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这种注重志气、追求真理并以之为乐的精神,与孔子本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实同一旨趣。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为了腰上的万贯银钱,溺水而死,真是太愚蠢了。

香港邵氏电影产业的创始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主席邵逸夫先生,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不遗余力地投身慈善事业,30多年来散尽千金,受惠人无数。1973年,邵逸夫创办了邵逸会基金会,开始了他三十多年的慈善之旅,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投身内地慈善事业,在内地修建了多所学校,至今已助建四千八百八十八个大中小学校舍等项目,分布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邵逸夫三十年如一日的善举得到各界高度赞誉。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 8 级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发生后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一亿港币,成为单笔个人捐款最多的人。作为有能力、有财力的名人,做善事不难,但坚持一辈子行善,并将行善作为一种处世方式、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则实属难能可贵之事。

刘盛兰 73 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1998 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 50 多名学生。他 17 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 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他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中的例子,谈谈你对 我们手里的物质财富是保持幸福的唯一工具这句话的认识。

要求:准确、逻辑清楚、简洁,不超过300字。

按照申论考试的作答步骤,首先分析题干。仔细阅读给定资料中的例子说明,例子是这道理的解题材料依据,非常重要,而借助这些例子,真正的作答对象,则是如何理解我们手里的物质财富是保持幸福的唯一工具这句话。这句话中,物质财富、幸福、唯一是三个关键词。只要理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案便顺势得出。但要注意,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应该立足于材料的例子之上。基本上的思路为两点:一、物质财富是否是保持幸福的工具;二、是否具有唯一性。

带着目标,阅读例子本身以及例子中的道理和物质财富、幸福、唯一之间的联系。严格来讲,材料第一段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例子或者故事,称之为理论更加严谨。这则马斯洛人类基本需求原理中的某些概念与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等价关系。生理需要、低一等需求、物质财富在内涵上基本一致,而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则是相对生理需求相对较高的需求,理论强调,只有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舒适,而舒适就是一种幸福。因此,就这段话看来,说明物质财富的确是获得幸福的基础,说明这句话有合理性。

之后的四段,是典型的故事。通常,对待故事型材料,需要找出如下四个方面:1、主体,即故事发生在谁身上;2、处境,即主体面临的一种环境,可以是顺境也可能是逆境;3、做法,即主体在当时的处境下的行为;4、结果,即主体的这种行为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故事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故事背后的道理是做题的关键。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命题人会帮助考生得出道理,但更多情况则是需要考生自己总结。我们举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如最后一段,讲述刘盛兰额故事,那么刘盛兰就是故事的主体。刘胜兰的处境是:孤寡老人、工资微薄。在这种处境下,其做法令人敬佩: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17 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简而言之,宁苦自己不苦学子。事件最后的结果是: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他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位老人倍感幸福。从这个故事得出结论:即便物质财富极其匮乏,但能将有限的财富帮助更多的人,同样能获得幸福。说明物质财富与幸福之间并不是唯一的。同理,颜回、邵逸夫、永之氓的例子分别得出如下道理没有物质财富基础上,仍坚持三教,获得成功,为后人尊敬,这是一种幸福;拥有雄厚物质基础的情况下,积极投入慈善事业,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更多的人获得幸福;过分的追求物质财富,不仅不会幸福,反而会丢失自己的生命。所以,后几则材料则是对唯一这个词的质疑。因此,对这句话的认知,我们需要综合所有的材料。既有合理性,但表达的稍显绝对。这样,我们就得出了答案:

我们手里的物质财富是保持幸福的唯一工具这种观点太过绝对。

一方面,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原理得知,物质财富作为人生存的一种次层次需求,对于获得幸福具有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物质财富并不是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古往今来,有许多自身缺乏物质财富的人,将精力和仅有的财富投入到帮助他人度过困境的事业当中,赢得了后人的尊重,且自身也获得了幸福感;同时,即便身缠万贯,如果将物质财富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让更多的人分享,也会获得幸福。甚者,有些人由于过分追求物质财富,不仅不会幸福,反而会丢失生命。因此,应该通过合法劳动获得基本物质保障,并乐于分享,正确的看待物质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292字)

通过这个题目,大家不难发现,尽管故事本身生动、有趣,但做题是需要抽象成道理,稍显枯燥、无趣。考生需要积极结合分析对象中的关键词,进行故事中词汇含义的等价分析,得出合适的结论,化无趣为有趣,便能拯救故事于申论之中。

【拿什么拯救你,申论考试中的“故事”】相关文章:

申论热点:“孩子优先”应成全民理念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预防家暴”

公务员考试申论作文热点主题范文汇总:“扶贫”篇

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条件介绍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温州动车追尾事故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空中募捐”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在线教师”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热词分析:“全民普法”

申论热点:银川“微博喊话”能否传更远

申论考试知识储备:《习近平用典》精析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