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查字典公务员网 >大学生村官 >备考资料 >申论 >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天下篇
北京 上海 山东 江苏 浙江 安徽 吉林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天津 河北 黑龙江 山西 甘肃 湖北 湖南 河南 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西藏 宁夏 新疆 青海 陕西 辽宁 江西 内蒙古

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天下篇

2016-11-21 | 网络

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天下篇12017大学生村官复习备考学习交流群QQ:204581754

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天下篇1申论备考技巧|每日一练|时政热点

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天下篇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

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富进取的姿态当世界的聚光灯转向中国,习近平同志关于外交的一系列论述,体现大道行思的中国理念、着眼长远的中国方略、内外兼修的中国担当、大气从容的中国魅力。

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这是2014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同志对这个星球上国与国之间理想关系的描述。中国梦和拉美梦息息相通中国梦要与非洲梦联合起来一起实现欧洲梦与中国梦有更多交汇和对接中国梦成为沟通世界各国心灵的桥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间公平正义,中国在国际舞台迈开洋溢着东方智慧的脚步。

从计利当计天下利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同志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魅力,以一句句典故阐释中国的外交政策,言简意赅、含义隽永。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采用求同存异的策略,承认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差异、敞开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的胸襟,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环境,习近平同志的论述充满了精神的魅力、道义的能量,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自信、坦诚、务实、担当的姿态。

计利当计天下利。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坚持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同志外交思想的一个基础,也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这一义利观,不是从个别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优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从提出真、实、亲、诚的政策,到倡导建设更高水平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再到访问东南亚、中东欧、中亚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中国以行动践行不变的理念:永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中国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义利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弘扬公平正义、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面鲜明旗帜。

■ 原典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于右任题赠蒋经国对联

■ 释义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赠蒋经国的一副对联。这14个字,后来成为蒋经国的座右铭。

这副对联深刻诠释了名利的内涵,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名利观。关于名与利,明朝人庄元臣在《叔苴(jū)子外编》中说:人之好名者,其等有三:有好闾阎之名者,有好士大夫之名者,有好圣贤之名者,同为名而品第殊矣。惟利亦然,有好目睫之利者,好终身之利者,好子孙数十世之利者。好闾阎之名与目睫之利者,众人也;好士大夫之名与终身之利者,君子也;好圣贤之名与子孙数十世之利者,圣贤也。人之所异者,惟其所好名利者,有远近大小之不同而已矣。

198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在致蒋经国的公开信中,又引用了这一联语: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 解读

这是一句格局宏大的诗,正适合表达在亚太这片广阔的水域中,各个国家奋力扬帆前行的壮阔局面。亚太地区,可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一地区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每个成员的利益,因此更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努力。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自中国的这些构想和倡议,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地区经济融合呈现出多路推进,两翼齐飞的进取阵形,一幅更富活力、繁荣互利的周边外交图景正徐徐展开。这句诗背后充满希望的亚太发展图景,也深深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外交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推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这让中国外交内涵更加丰富,格局更加宽广。

■ 原典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云山过海半,乡树入舟中。

波定遥天出,沙平远岸穷。

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

﹝唐﹞尚颜《送朴山人归新罗》

■ 释义

《送朴山人归新罗》是唐末湖北荆门僧人尚颜所写的一首赠别诗(一说为唐代诗人马戴作,《全唐诗》中为尚颜作)。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海上历程风光,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首联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是作者预想的一幅气势恢宏的海景画卷。信:听凭,任由。意思是,广阔无垠的大海没有尽头,扬起风帆向着目的地御风而行。这风是顺风、好风、利风,承载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接下来,诗人想象着在一路好风的相送下,友人千里航程一路景。最后一句离心寄何处,目击曙霞东,写诗人离别后的怀想之情。当友人归去,天各一方,只有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指友人的故乡)遥望祝福。以景结情,借眼前之景寄万里不尽之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在欧洲访问时,习近平同志数次谈到了文明的多元化、多样性问题。引用的这一句谚语,正是为了说明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因而绚烂;世界有多种文化,因而精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你处于沙漠,我面对海洋;你多元荟萃,我源远流长。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就算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成果。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 原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明清﹞《古今贤文》

■ 释义

《古今贤文》是明代编写的启蒙读物,汇集了历代各种格言、谚语。后经明、清两代文人不断增补,故又名《增广贤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意思是,一枝单独开放的花朵不能代表春天的到来,只有百花竞艳才是人间春色。这句民谚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饱含哲理:一、阐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部分的功能是较小的,要以整体发展带动部分发展;二、体现了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一花和百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三、说明了事物是客观的和发展变化的,百花齐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

这句话还有多种版本,诸如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方在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等等,分明是百花齐放春满园。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句古语,既有面向党内的,也有面向国外的。但不管说的是政治制度还是人类文明,不管说的是中国道路还是儒家思想,要表达的都是多样性的意涵。的确,从政治制度看,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国有各国的体制,各国有各国的历史,怎么可能千篇一律?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从人类文明来看,既有卢浮宫也有故宫,既有金字塔也有大雁塔,怎么可能如出一辙?习近平同志还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正是多元多样的文化,才让我们的世界更精彩;正是各有特点的制度,才让我们的选择更丰富。从政治到文化,从制度到历史,只有认识到差别,才能真正尊重别人、坚持自己。

■ 原典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j)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 释义

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意思是,天下万物没有同样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孟子指出,物品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倘若你将它们等同看待,就是扰乱天下。为此,孟子举例说明,如果巨屦(做工粗糙的鞋)与小屦(做工精细的鞋)同样价钱,那么,谁还肯做小屦呢?

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物质世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亦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人们内心世界的不同,就像他们各不相同的面貌一样。可见,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与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相对立,庄子则主张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其思想主旨是听其不齐而自齐。这反映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不同,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温馨提示:加大学生村官考试交流QQ群:204581754或者关注微信cgkschazidian可以和更多考友交流、获取更多备考资料、免费视频课等资料哦~

【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素材之习近平用典――天下篇】相关文章:

牢记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中那些先声夺人的论据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确认缴费方法

2017多省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之归类多次相遇问题

2017陕西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文章标题拟定误区与拟定原则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建好保障房也是政治责任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三公”公开需要“问责落地”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靠什么根治欠薪“病灶”

湖北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村民反暴力拆迁被碾死

申论考试知识储备:《习近平用典》精析

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条件介绍

推荐栏目阅读 大学生村官 备考资料 申论
网友关注
网友关注视频

行测 申论 面试

考试技巧

精彩在线